海涌视评:《复兴之路》在何方?


    2010年3月28日晚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闭幕演出;这也是《复兴之路》自2009年9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上演以来的第100场演出。我在观看了《复兴之路》之后,整体印象是有喜有忧。
    喜主要在两个方面:
    喜之一,这个时代绚丽多姿的科技手段,为艺术表现插上了金色的翅膀,让现在的编导能够随心所欲地,全方位、多视角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打造一部作品,这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喜之二,这部作品的某些片段设计有着非常好的创意和表现,比如,由韩红领唱的《我们的田野》一段;由田华和陈铎合作的诗朗诵,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海峡愿景》一段;由小号独奏,配以刘诗昆的钢琴伴奏和回顾奥运会的电影画面组合完成的奥运《百年梦圆》一段等等。尤其让我回味不已的是作品开始的《山河祭》一章中的《惊梦》小段:背景里凸显了一块金镶玉璧,前景里一位昆曲演员悠扬地唱着传统的昆剧段子《惊梦》,构成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农耕社会的风俗画;突然,生活的恬静被外强侵略的枪炮声彻底地打破了,那美轮美奂的玉璧突然破碎的画面,既表现了原本封闭自负的中国封建社会美梦的破灭,又表现了中国山河在列强肆虐下的破裂。《惊梦》戏恰好地扣在了做梦人和梦幻国上;一语双关的“惊梦”,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又余音绕梁。这个片断太精彩了、太精美了、也太经典了!只可惜,这样有意境的创意,这样有韵味的片断,这样有魅力的表现,在该部作品中不是很多。
    忧主要在三个方面:
    忧之一,这部作品的整体结构,还是沿用了之前的两部音乐舞剧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的老路子,从鸦片战争说到当前;由于《东方红》是从1840年说到1949年的,《复兴之路》完全可以从新中国的1949年开始叙述新中国的历程,这也会让我们看着更加新鲜。
    忧之二,这部作品不同的篇章像是由不同的导演来执导而由总导演串接而成的,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各篇章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的很不协调,有的含蓄写意,有的则直露写实。比如,我刚才说到的《惊梦》一折,就是典型的写意;而另外的一些段落,比如《共和国的名字》的情景表演、《学习雷锋好榜样》、《打工谣》和《不可战胜》等的歌舞表演,则太写实了。当我看到《共和国的名字》一段里,一位通讯兵为了听清楚新中国叫什么名字而牺牲了的时候,我觉得那完全不像是艺术表演,而更像是在喊一句直白的口号;当《不可战胜》中大批着军装的演员扛着大麻袋表现1998年的抗洪抢险的时候,我简直忘了我是在看一部文艺作品了,我觉得那就像是在照搬生活本身。艺术讲究的是意境和韵味,如果直奔主题,把一切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让人没有了回味,那还能称之为是艺术吗?
    忧之三,这部作品中存在着太多极左化的台词、歌曲和表演,与我们这个已经改革开放了三十多年,正在和国际接轨的国家,太不相称了。
    尽管我能感觉到这部作品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的结果,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编导对于这样一部国庆六十周年的献礼大作来说,显得力不从心了。我不能不遗憾地说:这部作品除了某些片断会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之外,整体上它很难摆脱《中国革命之歌》那昙花一现的命运!
    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新中国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那时候人很小,还没有意识去关注影片的整体结构,也没有感悟去欣赏影片的艺术风采,小孩子对漂亮的画面会印象更深一些,所以,我脑子里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那个经典舞蹈《葵花舞》了。当我在多年以后,又一次看到了那段熟悉又陌生的《葵花舞》的时候,我不禁感慨万千!之后,《东方红》就成了我百看不厌的红色经典。我听不够那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胡松华的《赞歌》,郭兰英的《南泥湾》、邓玉华的《情深谊长》和王昆的《农友歌》等等;我也看不够包括《葵花舞》在内的多段舞蹈,比如还有刀美兰的《傣族舞》等等。这部音乐舞蹈史诗,在新中国的文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强大的引领作用;之后,我们太多的文艺表演,包括各种庆祝类的歌舞晚会,甚至在中国有着广泛群众性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地受到了《东方红》这一艺术样式和艺术构思的启发和引导。毫无疑问,《东方红》是新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部有着永恒魅力和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
    1984年,建国三十五周年大庆的时候,新中国又推出了它的第二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这部作品基本走的是《东方红》的路子,还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说起的,片中同样是荟萃了这个时期最优秀的歌舞演员。由于这部作品相对于《东方红》来说,并没有更新颖的探索和更精彩的表现,加之能够传唱的歌曲和能够给人深刻印象的舞蹈段子并不多,或者简单地说亮点有限,其结果并没有给观众留下太多太深的印象;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对这部比《东方红》更新的作品几乎完全没有记忆和印象了。艺术的规律就是这样: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亮点,就像某些影视剧的续集那样,只想借着正集的光辉带出一片辉煌来,结果只能是被艺术经典的永恒规律—鲜明个性的要求和独特审美的必须,无情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