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众:让你的亮点能被大众享受到
创造亮点,理想就有了载体,但还没有实现,问题是你通过什么渠道把自己的服务送达社会大众。
你没有能力创造人们需要的东西,那你肯定没有存在的价值,但是即使你创造了东西,如果无法让人家知道,社会还是无法享受到你的服务和产品,那和它们不存在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在打造了亮点之后,你还要负责让社会去接受你的亮点。
当然,一个好的社会,应该能够为个人创造的传播提供很多条件,这是评价一个社会是进步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准!如果一个社会让干事的人,报效无门,让跳梁小丑横行无忌,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但对于个人来说,这个责任主要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期待社会更多,因为,一个社会不可能总好,也不可能总烂,另外,你生在哪里也不由你自己决定,你只有迁移的权利,那还要看你的本事,因此,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你都要学会传播自己的亮点,社会的差异,只应该影响你传播的效率而已。
中国人说,酒香还怕巷子深。
而传播,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是与制造亮点同样重要的,也许是比创造亮点更重要的技能。很多人,没什么亮点,就是靠传播造市,靠传播别人,把自己折腾出名了,也算不小的成功,可见传播能力本身,也可以成为人的亮点,比如现在的赵本山,和湖南卫视。有自己亮点的人都需要传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传播,所以这个社会,应该需要大批的传播人才,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聘请传媒公司或者与他们合作。
多数人还是不得不自己传播自己,我就讲一个身边的传播高手的起步经历,供大家参看,这个人就是陈惠湘。
今天的陈惠湘,已经天下闻名,然而我们关心的是他如何把自己折腾的名满天下的。
当年他也是默默无闻的小青年,他有自己的亮点,就是写作和包装!并不像大家现在看到的那样,是中国企业的教师爷,至少当时肯定不是。
陈惠湘,一直是北京东郊大山子的一个国营工厂的宣传干事,我与他在一个单位好几年,还一起参加了89年,那次有名的活动,他是头头,我是跟风的,工厂就在闻名全国的798艺术区内,你去798就可以见到陈惠湘发迹前所呆的那个工厂,那时陈惠湘给我的感觉就是,牛气,目中无人,眼睛一般向上看着,会写文章,超级自信,很有思想,仅此而已。
他的日常工作很简单,就写写厂报稿件,吹吹领导,或者写写好人好事什么的,登在每月的厂内小报上,貌似比较悠闲,加之工作性质,所以,总是这串串,那串串,这侃侃,那侃侃,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工作,正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他用心写作,练笔,没有发表的稿子,放在一起都有几尺高,如果仅仅是为工作,他是不可能这么干的,虽然总是发表不了,但他不灰心,一直在磨练笔力。
当然,他也发过稿件,吹嘘领导的稿子是在北京电子报上发了的,但那是具有政治目的的稿件,是运作的包装的需要,不能说明笔力如何,但足以说明,他包装人,策划人的天分是有的,他包装策划的厂领导,在92年就当了东莞市的副市长,可见,陈惠湘在传播策划上,是有功力的。
大约是89年初,在火车上,他遇到了发展中的联想老总柳传志。
二人在火车上一路的神聊,无非就是聊他工作的内容,怎么写东西,怎么包装人,怎么策划什么的,因为当时他的经历也很少,但在柳传志看来,他是个传播人才。柳传志,喜欢上了这个有点爱吹牛,胆子大的年轻人。下车的时候,已经是深夜,陈惠湘本来得自己乘公车回家,因为那时打车还是很奢侈的事情,但柳传志居然先把他先送回家,而后才回自己家,这件事情让陈惠湘回到单位后开心了几个月,他高兴的是,自己的一通吹牛,竟然吹的别人用车送自己回家,很得意。
陈惠湘因为89年那次活动出头而倒霉,不得不离开这个厂子时,他去了联想。当时的人,扔掉铁饭碗还是舍不得的,所以,那个倒霉也帮他下了决心,否则,未必有决心去联想,登上这个中国最快的列车,陈惠湘的历史就改写了。
是金子就会发光,在联想,陈惠湘的天分,发挥到了极至。
他创作了那句有名的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传播联想的同时,依靠联想,陈惠湘把自己传播的名满天下,《联想为什么》一书,让他在策划圈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后的《中国企业批判》,让他转型,俨然成了中国企业教师爷,但实际上,他除去策划在行,对管理,则只有批判的份,最多知道人家错了,但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才对,实际上他对管理的理解,大概等同
他是否是合格的企业教师爷不好说,但可以毫不含糊的说,他是顶级的策划传播大师,至少他把自己策划的很成功,传播的很出色。
传播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技能,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具备这个技能,包括我自己,但我们都需要在这方面的努力,哪怕是间接的,比如借助什么机构,用的自己的亮点拿去当合作的筹码,应该说,传播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开放的,发散思维的,方式无限多种。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我身边的,比如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现在也已经明漫天下了,在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个行将倒闭的798电子工厂的车间,几个未必有眼光的艺术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地方便宜,房间格局不错,适合开发布会,于是就租赁下来一个车间,叫做80坐,而后就经常搞搞新闻发布会,当时至少有小2年的时间没什么大的气候,就是会经常有些名人去开发布会,我们来回路过的时候,或者吃晚饭后散步时,会遇到一些名人进出,也不多,但到后来,经营者居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炒作方式,创造一个政协提案,说要保护这个艺术区,说业主就是原来的电子工厂想中止租赁协议,他们不同意中止,说艺术区具有什么历史保护价值,政协去了一波人,网络也炒的沸沸扬扬,如此一来,社会就开始关注,至于我们的工厂当时是否有意要中止合同,还真不知道,最大的可能是根本没有这回事情,因为,我没听厂内的人有过这种意向,从这个角度看,最大的可能,这个政协提案,基本就是一个传播策划案,而且很成功!
另外,他们又挖掘了这些车间和工厂的历史,因为那些电子工厂本是德国和苏联援建的,所以,他们又通过运作,使得俄罗斯与德国的领导人来访时,去参观798那些当年他们援建的工厂,如此这般,立体的运作下来,几年时间,798艺术区就真正火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