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在今天,还有几个人在为少年儿童用心地写作。除过那些在课本上还有些痕迹的老一辈少儿作家,当世能让人提起的除了郑渊洁,好像再没有其他人。因而,有人也在戏称,当今少儿写作是郑渊洁一个人的童话世界。贫困和浮躁让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们离开了儿童世界,更何况是在已经沉寂的诗歌领域。然而,我却意外地看到了《少年献词》的出现,不能不让人感到欣喜。我由此也想到,还有许多像《少年献词》作者一样的坚守者,他们依然为祖国的花朵们执着献唱,就犹如春天的雨水和阳光一样,既滋润又温暖。
关于《少年献词》,谭旭东先生在序言中已经说了很多,他以专业评论的笔法,评价得客观、全面,而又抑制不住地赞扬,因为“拥有近4亿少儿读者的中国少儿出版社总共也没有出过一二十部儿童诗集”,“这是与当代儿童的精神需求和阅读需求不相符合的”,“奉献了这么一部厚重、精巧的朗诵诗集,真是急儿童之所急,想校园之所想”。我深深赞同这一评价,锦上添花固然美妙,却总不及雪中送炭让人记忆深刻。当孩子们集会时,这样的一本书会及时地满足他们朗诵的渴望,这是弥足珍贵的。
诗歌的沉沦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当朦胧诗走到了极端,当诗几乎到了只有写诗者自己才能读懂,诗人们不仅没有为这危险的趋向反省,反而对清新通俗的汪国真展开了口诛笔伐,此后,诗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到最后,连诗人的称呼也让人有些恐惧,那几乎等同于精神不正常者。可是,我们不能没有诗歌,在这样一个诗的国度;孩子们不能没有诗歌,他们有着与青春成长伴随而来的浓烈的诗歌兴趣。但喧嚣的世界似乎还没有做好重新接纳诗歌的准备,写诗者可能还要寂寞若干年,为儿童写诗者也注定不会大红大紫,那需要一种执着和守望。从这一点说,《少年献词》的作者已经心甘情愿地选择了默默无闻。
为少年儿童写诗,就要有一颗少年儿童的心,从少年儿童的视觉,用少年儿童的语言,以少年儿童的口吻,写少年儿童的心声。读《少年献词》,我们很难想象,作者已年过半百,并且每天还在从事着几乎刻板的文字编辑工作。充满童心的诗句在书中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在《春风春雨》中,“春雨/像一位柔情的小天使/从遥远的天空飘来/透明的雨丝/织成春姑娘漂亮的裙子”;再比如,在《雪花飘飘》中,“当戴着六角帽儿的雪花/从灰蒙的天空落下/朵朵腊梅张开笑傲的嘴巴/我们也张开手臂/欢迎洁白的雪花”。没有对儿童心理的深入研究,就没有这样良好的少儿语言把握能力。
《少年献词》其实是诗、歌、词的集合体。其为诗者,感情真挚、清新可人;其为歌者,色彩明亮,节奏轻快;其为词者,朗朗上口,青春激扬。一些篇章,毫不夸张地说,可以配上乐谱进行演唱。比如说,在《放歌春天》中,对“我们……”和“春天……”的重复和排比应用,产生了良好的音律美。类似的还有《春天向我们走来》等。而那些为大型活动撰写的献词,则充满历史的厚重,又因为节日内涵不同,风格多样,但总的旋律激昂奋进,铿锵有力。在读献词的时候,我们眼前已似乎浮现那感人的朗诵现场。
还应提及的是,书的装祯设计独具匠心,在每个节日、每个篇章,逐次进行了知识点的补白。主要包括,节日的含义、来历与特点;一些风俗的形成与发展,如贺年卡、春联等;与节日有关的典故等,像教师节献词旁就列举了“毛泽东尊师”“周恩来尊师”等故事;再像少先队日献词旁,就有少先队若干名词的解释,如祖国、炎黄子孙、星星火炬、高鹏等。这样的编排,集学习、教育、写作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想像,有这样的一本书,孩子们在聚会时会从容许多。
这可能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绝对是一本优秀的少儿实用图书,我愿为之击掌而赞!
感人的花蕾之歌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