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曾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外交官,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任职。1986 年奉调回国,先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经贸部国际联络司司长。1993 年调入外经贸部工作,2002 年-2003 年初担任外经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现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1943 年5 月出生于长沙。1965 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1973 年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1978 年到1980 年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外交官,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任职。1986 年奉调回国,先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经贸部国际联络司司长。1993 年调入外经贸部工作,2002 年-2003 年初担任外经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2003年1 月至今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自1992 年开始,龙永图介入中国复关谈判。1997 年2月被任命为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负责贸易谈判及多边经济与法律事务,是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2001 年11 月,中国终于成功地加入了世贸组织。龙永图这位中国入世的功臣,以他的自信、果敢、从容与睿智,赢得了世界的尊敬。2003 年初,龙永图辞去了外经贸部副部长的职务,出任非官方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致力于让博鳌论坛成为最活跃的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全球研究亚洲问题最权威的智囊机构和高层次的对话平台。2003 年底,龙永图被评为央视2003 年度经济人物。
杨 毅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
1949 年9 月21 日出生,1968 年2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历任海军航空兵地勤机械师、援外军事专家、护卫舰副舰长、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外事处长、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1995-2000 年)等职务。毕业于北京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先后在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央党校、法国政治大学进修学习。学术职称为教授、研究员、国防大学国家安全战略与国际战略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会战略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学会、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
杨毅同志经常参与中央和国家机关高层重大政策咨询会议、代表国家与军队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先后出访过50 多个国家,先后去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突尼斯、新加坡等国家讲学,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杨毅同志先后主持完成过“我国21 世纪初国家安全利益目标与安全政策构想”、“增强我国战略能力建设”、“我军战略威慑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等全国全军重大研究课题,目前正在主持进行全国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理论与安全战略构想”。主要学术专著有“全球战略稳定论”、“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等。杨毅同志作为我军唯一的战略专家代表,参加了2006 年4 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的重要活动。
周大地
曾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1970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 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学位。现兼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北京能源协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顾问、国家“863 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杂志社社长及编委会主任等职,为北京能源效率中心发起人。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能源政策和能源系统分析研究,在我国能源进口政策、能源价格改革、能源结构优质化、能源效率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在可持续能源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方面在国内外能源研究界享有盛誉。在与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具有国际知名度,是中国气候变化第三工作组专家组组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二、第三次科学评估报告主要撰稿人,并被联合国环境署聘任为第二届全球环境基金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
黄 平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社会学博士(1991),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转型管理”(MOST)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副理事长、国际社会学学会(IIS)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金融学会理事等,并在《全球社会政策》、《不列颠社会学》、《当代社会学》、《比较社会学》、《国际移民》等杂志担任国际编委。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1997-2003)、院国际合作局局长(2003-2006)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大科学项目评审委员( 2005-2007) 、《读书》杂志执行主编(1997-2007)。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知识、发展和全球化问题,包括全球化时代的贫困、流动,以及对于全球化问题的理论和文化阐释。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以及联合国、欧盟等资助的研究课题,用汉、英、日在国内外发表过论文多篇,有的被翻译成了德、法、西、韩和泰文,主要著作包括《寻求生存》(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未完成的叙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西部经验》(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误导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和《我们的时代》(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等,并主编有《与地球重新签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CHINA REFLECTED》(ARENA PRESS,2003)、《迈向和谐》(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中国与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农民工反贫困》(中英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三联书店,2007)、《挑战博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等。
邢广程
H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H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 年6 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 1986 年8 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苏联东欧系国际政治专业,获硕士学位。1986 年8 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工作。1988年8 月晋升助理研究员。199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8 年9月晋升研究员。2003 年11 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 国际政治,苏联历史,俄罗斯政治,中亚问题。出版 《崛起的中亚》、《中国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的关系》、《苏联高层决策70 年》、《中国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中国与中亚》、《中亚五国概论》、《俄罗斯议会》等著作十余部,其中《苏联高层决策70 年》荣获2000 年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发表文章、研究报告近200篇。
杨 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东学会会长,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成果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版)等专著,《中国进口中东石油的风险和对策》(2004 年)、《防范石油危机的国际经验》(2005年)等大型研究报告,以及“石油市场趋势与中东经济前景”(1995 年)、“能源联系与中国在中东和中亚的稳定作用”(英文,1998 年)、“级差地租与欧佩克市场战略”(2001年)、“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2003 年)、“欧佩克的市场地位和战略调整”(2004年)、“从能源联系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利合作”(2004 年)、“发达国家能源安全的主要经验”(2005 年)、“借鉴外国经验保障能源安全”(2006 年)等论文。
吴白乙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欧洲学会秘书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改革开放论坛理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国际政治\地区安全问题\中国外交等。著(编)有"中国国际战略构建中的文化问题" (2007), "欧盟国际危机管理的转变与理论视角"(中英文), 2007, “中国经济外交:与外部接轨的持续转变”(英文),2007, "伊朗核问题与欧盟的国际危机管理"(2007),“中国在朝鲜半岛:利益与作用”(英文),2006,"国际规范中的道德思考(2006),“后冷战时代的中国与欧洲”(2005),“中国对‘炸馆事件’的危机管理”(2004),《共性与差异--中欧伙伴关系评析》(2004),“中国的安全观念及其历史演变”(英文),2001, 《20 世纪回顾丛书》6 卷本(2000)等专著和论文。
周 琪
中国社会科学院T美国所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琪曾长期在美国哈佛大学、波莫那学院、香港大学等地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美国政治。出版《战后西方四大国外交――英、法、德、意,1945-1988》、《西方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与现状》、《人权与外交》、《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美国人权外交政策》、《处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诠释――宏-微观方法的关联》等专著、译著十余部。在《美国研究》、《世界政治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其中,《人权与美国外交政策》(2001)获2006 年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二等奖,《“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6 期),获2001 年中国社科院优先成果三等奖,《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专供中办)获2006 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张晓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专业学会担任职务: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亚洲中东学会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干事,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曾游学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以色列、韩国等国。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院所级研究课题,发表的著作和译著包括《伊斯兰与冷战后的世界》,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编;《较量:萨达姆与美国》,专著,东方出版社,独著;《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译著,294 千字,社科文献出版社,合译;《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著等,论文发表在《西亚非洲》等刊物二十余篇,在国外杂志和报纸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还有多项成果获院、所两级奖励。研究领域: 中东政治、伊斯兰与国际政治、中国与中东关系等。
史 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能源经济研究室主任兼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就读于长春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发展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曾在安徽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任助教和讲师,1993 年起在工经所从事研究工作至今。主要研究领域:能源经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技术进步、国企业改革与发展。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中国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中国装备工业的技术进步》等专著12 部(含合著)。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期刊与报刊独立发表论文100 多篇。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以及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委托课题计40 余项。所获学术奖励:1995-2006 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社科院“蒋一苇企业管理与改革发展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奖”一等奖、社科院“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究成果二等奖;中国社科院“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特等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13 项。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北枝江人。1977年高考,1985 年获硕士学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87 年任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8 年入剑桥大学,1992 年获博士学位(经济学)。1993 年回国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环境经济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1997/98 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资深项目官员和能源与环境顾问。1998-2001,赴荷兰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技术综合评估报告的协调、组织、写作和统攥工作。2001 年10月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2005 年10 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应聘为浙江等省生态省建设活动顾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保护母亲河顾问团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气候论坛理事。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全球变化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表学术(会议)论文200 余篇,撰写专著4 部,译著1 部。主编大型国际综合评估报告和论文集3 部。分别有一篇论文和一部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撰写的一套丛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李 平
1959 年6 月出生,经济学硕士,研究院,博士生导师。1989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院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项目评估和企业战略研究及管理咨询等方面。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和宏观经济预测,其中包括国家重大软科学课题“我国未来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与支柱产业选择(1996-2050)”研究、 能源部重大课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2000-2050)”研究等; 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等三大国家跨世纪重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论证,完成了多项有关论证报告,任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起草南水北调综合审查报告,国家京沪高速铁路评估专家组专家;承担了多项部门和地区的战略规划,为多个企业进行了企业管理咨询、发展战略咨询和投资项目论证,主要包括:南宁市1998-2020 年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湖北省跨世纪发展战略、江西吉安市经济发展战略、青海格尔木市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北辰集团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建一局一公司企业战略咨询等。
刘小丽
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和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自1993 年起至今一直在能源研究工作。长期从事能源战略和政策、能源规划、能源供需分析、石油天然气经济、能源模型应用和国外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特别是在能源战略和政策、能源供需预测、石油天然气经济和能源模型应用研究等方面有较深入地研究。曾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改委、国家能源办、有关省、部、委以及国际机构和国内外能源公司的重点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五十多项,有多项国家能源战略方面的课题获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奖,如《2001~2020 年实现GDP“翻两番”的能源战略》课题获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我国及中石化集团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战略及对策研究》课题获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我国石油战略研究》课题获发改委宏观院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曾先后在国内外杂志、期刊和会议上发表40 余篇文章。是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原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地缘与能源战略研究会会员和北京能源学会理事。1998 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1991 年—1993 年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访问学者。2004 年6 月—2006 年3 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派到亚太能源研究中心从事亚太地区能源政策和能源供需研究。
时璟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H研究员H,H高级工程师H。主要负责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和经济评价,以及其它相关能源项目的技术、财务、经济评价,项目管理等,先后出版《风力12在中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激励政策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解读》等多部专著,并多次承担 “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可再生能源新政策研究”、 “可再生能源商业化发展政策研究”等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及原国家经贸委多项课题。
李 政
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德国济根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国后,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任教至今。现任清华-BP 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动力机械及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兼职: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煤洁净技术 循环流化床技术 煤气化多联产能源系统近年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能源、矿产及海洋领域”等研究课题及编制工作;现负责973 项目“高效洁净能源-动力系统及热-功转换过程内部流动的研究”课题,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煤气化多联产系统集成研究及推广应用。
朱德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煤炭工业洁净煤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煤炭、洁净煤技术、行业管理。1961 年毕业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做出特殊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奖励。1967 年至1981 年,在山东枣庄矿务局任工程师;1981 年至1988 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部主任;1988 年至1991 年,在美国西佛吉尼亚大学任研究副教授;1991 年至1998 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先后任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1998 年至1999 年,兼任中煤科技集团董事长。1999 年至今,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煤炭工业洁净煤中心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世界采矿大会组委会和国际煤炭研究委员会委员。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工业大学“传热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反应堆安全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等职。曾师从国际著名强化传热权威Bergles 教授从事强化传热基础研究;并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杨百翰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教授;在波兰华沙工业大学,俄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等担任客座教授,长达五年之久。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强化传热及应用、沸腾传热与射流冲击传热、热泵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微电子系统冷却技术、建筑节能和纳米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研究等。
刘民权
教授,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时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剑桥大学应用经济系中国政治经济研究员、英国莱斯特大学经济系经济学讲师、世界银行访问学者。分别为美国经济学会(AEA)会员、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会员,以及中国留英经济学会(CEA)会员,并曾于1992 年担任CEA 会长。是英国国际发展部和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评审专家。在多年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共对研究生及本科生讲授了高级、中级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博弈论等多门经济学课程。作为研究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基金研究课题。过去一段时间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金融问题),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由于长期以来在研究中始终特别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从而使目前的研究兴趣和主要方向逐渐转移到对人类发展的相关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尤其关注健康、教育、环境等社会领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并希望通过成立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及其所开展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中国的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发展事业。
张建民
研究员,长期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经济、能源、环境综合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方面有较高的学术成就。代表性的课题有“贵阳市能源环境规划与优化”、“深圳市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等。在曾主持与参与的研究项目中有9 项获奖,其中,有1 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 项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表彰奖,有2 项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有1 项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有2 项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秀莲
研究员,,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博士生兼职导师,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能源管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世界银行项目专家,亚太地区能源模型论坛高级顾问。曾担任能源所节能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由远到近,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能源系统分析、能源效率和节能、能源标准、能源规划与管理、能源技术经济评价、能源政策与战略规划、能源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综合评价等。主持和参加了60 多项主要课题,包括国家科技部气候变化领域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等。完成研究报告70 多篇;作为第一、二位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学术报告和论文75 篇。合著和编译出版专著和文集45 部。先后有10 个研究项目共获得18 个奖项。另外还参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写等工作。
徐华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战略及政策。主持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能源战略研究框架设计”、“国家能源环境战略研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能源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等。
高世宪
1987 年以来一直从能源经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供需展望、能源安全和国际合作、能源战略/政策研究。现任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001-2002 年期间作为中国代表在日本东京亚太能源研究中心工作。<BR>他是国际能源经济学会成员,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成员,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BR>他积极参与能源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东北亚政府间能源合作的系列会议,参与东南亚联盟+中日韩能源安全合作会议,应日本外交部、韩国外交商务部邀请参与能源外交和合作的会谈,参加亚洲合作对话能源峰会和中国-石油输出过组织第一次高级官员对话。多次在国际会议中就中国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发表演讲。<BR>他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能源》、《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电力》、《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等诸多刊物发表文章,作为主要作者出版了许多著作。
任洪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系统力学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党的十七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2年8月—1996年12月,任西山矿务局马兰煤矿副矿长。在此期间组织完成了该矿大倾角采煤攻关、上综掘等大的战役,并编著出版了大型工具书《煤矿机电设备实用手册》。 1997年元月—1998年2月,他调任西山矿务局西曲矿煤矿矿长。此间,他坚持面向市场,深化改革,搞活经营,强化管理,使该矿在1997年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下实现利润1300多万元,成为西山局第一盈利大户。1998年3月—1998年8月,调任西山矿务局官地煤矿矿长。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他在该矿推行了建立内部模拟市场运行机制、剥离后勤等大力度的改革措施,增强了该矿的市场竞争力。1998年9月—2000年6月,他担任山西煤干院院长。他发动了“百日革新”,大力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使该院摆脱困境、走向兴盛。2001年1月至今任潞安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以改革发展、以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为主产业链,以煤、电、油、化、硅五大产业为核心。建设“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的事业新局面。
孟昭利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中国能源研究会咨询委员、中国能源管理国家标准技术委员会千国科协工程学会节能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专家组副组长。曾担任清华大学能源训练中心办公室主任、中日节能教育中心(大连)教授,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专职委员。Undp/gef 对华《供暖节能审计》项目能源审计专家、美国parkard 基金会《中国工业企业节能自愿协议》项目专家,日本节能中心《中国节能投资项目调查》能源经济专家,亚行对华能源经济专家、项目顾问 、审计专家。 主要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能源管理。自1988 年 -2002 年共参加执行9 项亚洲开发银行对华《工业节能与环保》、《清洁生产》和《需求侧管理(DSM)》技术援助和贷款项目(包括造纸、化工、炼油、纺织、水泥、钢铁、有色金属与交通等行业),编写与评审相关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同时参加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与欧洲共同体《小型建筑热电联供(CHP )》项目。 主要著作:《企业能源审计方法》、《节能与企业能源管理》、《节能知识竞赛问答读本》、《经济数学模型与方法手册》。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系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1990 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 年进入亚洲开发银行,曾任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主任能源经济学家。2006 年6 月至今,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系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在亚行工作期间,主要负责能源领域的亚行对华项目。任多个重大能源和环保贷款项目和政策性与行业改革技术援助项目经理,管理和指导国内外咨询专家。 近几年来,林伯强发表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刊物的学术论文多达数十篇,并撰写了《现代能源经济学》、《2006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等著作。除了在学术界的贡献,还为大众写了大量有关能源政策方面的专栏和评论文章,并就中国能源问题接受国际重要媒体如 《时代周刊》,《新闻周刊》, 《纽约时报》的专题采访。
陈志田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研究员,1960 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电子物理系,原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质量研究室主任。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863 专题专家、全国高科技产业化标准计量委员会专家委员、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一直从事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国家综合性、基础性标准研制和产品认证工作。上个世纪80 年代,组织制定了GB/T19000系列国家标准、实验室认可系列标准、市场监督抽样系列标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系列标准、经济效果评价和计算方法标准,还起草了一系列节能认证技术要求。21 世纪初制订了卓越绩效评价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目前正在研制国家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标准及其相关行业指南管理标准。近几年来,先后参与了“认证认可发展战略研究”、“十五后两年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十一五认证认可发展规划”、“十一五认证认可标准化发展规划”等项目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能源认证技术体系研究》和《节能领域技术贸易措施国际协调互认研究》课题的技术指导,该课题已经国家验收。同时担任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对国民经济建设的贡献》课题的技术指导。出版专著、丛书和宣贯教材100 余种,并发表大量有关标准化和质量研究的论文,是我国标准化和质量工作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资深专家和著名学者。
李保才
高级工程师,从上世纪80 年代初就从事节能工作。2004 年退休,先后担任市节能办副主任、市经贸委能源科副科长、市能源检测所所长等职务,主持制定的《企业能源审计方法》,2001 年被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在全省发布实施;主持制定的《企业能源审计技术指南》和《企业能源审计案例》,由原国家经贸委在全国发行,作为我国企业能源审计的基础教材。曾受到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前去交流,同时在20 多个发达国家的节能高层会议上介绍能源审计。
黄素逸
男,汉族,1940 年1 月25 日出生,湖南湘潭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1 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61 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1981 年至1983 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1989 至1990 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4 年6 月至12 月应德国文化交流学会(DAAD)之邀赴德、奥、瑞士等国讲学。主要研究方向:强化传热技术、热物理测试技术、多相流动、能源工程等。主持和完成的主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 项、国防预研基金4 项、总装基金1 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1 项、横向项目15 项。已指导的研究生中:博士后3 人出站,12 人获博士学位,36 人获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生12 人,硕士生3 人,工程硕士7 人。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0 篇。获得的奖项有:国家奖三等奖一项,省部级三等奖二项。已出版著(译)作10 本。主要讲授《动力工程测试技术》、《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能源经济学》、《近代热工测试与信号处理》等课程。重要的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六、七届评审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咨询组专家;教育部科技委第三届学部组成员;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委员;武汉市科技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武汉市工程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所教课程:《动力工程测试技术》、《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能源经济学》、《近代热工测试与信号处理》,研究方向: 强化传热技术、热物理测试技术、多相流动、能源工程。
戴彦德
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项目办主任、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理事长等职。戴彦德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规划、能源系统效率分析以及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近几年主持编写出版书籍、教材6 部,有多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近期组织实施的主要项目有:2020 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电力体制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政策、节能中长期规划、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和对策以及中国节能机制转换研究等研究课题。近期有关能源方面文章:《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中国工业节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看节能的地位和作用》《西方市场化国家开展节能的成功经验》《应慎重看待能源效率水平评价的国际比较》。
李爱仙
1965 年10 月出生,研究员,1989 年1 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 年3月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环保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理事等职。近年来主要从事节能标准化、可再生能源标准化以及能效标识等方面的工作。主持完成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及基础性工作项目多项,负责组织或参加制定了近20 项有关节能、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国家标准,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我国节能产品认证、能效标识制度的研究、建立和实施工作。
郁 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北京能源效率中心(BECon)主任。1983 年加入能源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政策、能源规划、能源效率等能源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她主要参与了2020 年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研究、《中长期节能专项规划》的编制、中国2020 年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从1996 年起,负责设计、执行了多个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支持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如: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支持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项目、中国终端能效项目等。
江亿
男,1952 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 年获清华大学热能系博士毕业,主要研究地下空间自然环境温差利用。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清华大学能源规划研究所所长、清华同方总工、北京市政府顾问,城市集中供热中国暖通空调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供热协会理事、ASHRAE 会员、英国J.of CIBS 杂志编委、暖通空调杂志编委。研究成果:集中热网在线识别与控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铁热环境控制,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地铁热环境模拟,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土窑洞水果储存,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白菜新法储存,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筑热过程随机分析,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中热网在线识别与控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作义
男,清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是国家发改委任命的核电自主化专家组成员之一。1984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同年进入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开始研究生学
习,一年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89 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1989 年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工作,从事反应堆热工与事故分析研究,并进行高温气冷堆氦气透平循环的方案研究。1991 年12 月被破格聘为清华大学副研究员,担任研究室副主任。1992 年8 月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前往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10 月回国,被聘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1995 年担任反应堆热工设计与分析研究室主任,完成200 兆瓦低温核供热堆的事故分析,参加建造许可证的评审工作。1997 年起担任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推动200 兆瓦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与发展工作,同时兼任反应堆热工设计与分析研究室主任。1999 年担任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参与10 兆瓦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发展工作。1999 年在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评选过程中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 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主持国家“十五”863 重大项目“10 兆瓦高温气冷堆氦气透平装置“的申报工作,在获得科技部批准后担任项目课题组组长,主持项目的科研工作,组织确定了主要技术方案。组织推动200 兆瓦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发展工作,包括在集中供热和海水淡化上的项目,以及一体化核供热堆的研究工作。2003 年以来主持启动20 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科研工作,担任20 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标准设计的项目负责人,组织制定了总体技术方案和科研及产业化发展规划。共同发起成立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受清华大学委派担任公司的副董事长。作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他主持制定了核研院“十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核研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研究院的发展目标,与全院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实现规划目标。2004 年1 月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更名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在继续加强传统的核能与核技术优势学科基础上,大力推动新能源学科建设。2005 年5 月换届后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指导博士生科研工作,研究范围包括两相流稳定性、低温核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堆的工程模拟装置、高温气冷堆进水和进气事故分析、超高温气冷堆氦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研究、核能的安全与公众可接受性研究等。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选题主要针对先进核能技术中的前沿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完成专著若干部,获得一批发明专利。
沈龙海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主任。高级工程师。1966 年北京石油学院研究生毕业,1989 年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学习。长期从事能源开发、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历任国家经委能源局局长、国家计委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司司长、国土地区司司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经济参赞。2000 年底回国后参加世行/GEF 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至今。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英文简称EMCA)是经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的非盈利社会团体组织,承担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EMCo 服务子项目的任务。该项目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WB)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目的是通过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促进我国节能机制转换,扩大节能投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区和全球环境。通过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为新兴和潜在的EMCo 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他们建立和提高各方面的运营能力。
李铁男
男,高工,参加学术组织及职务/其他资质 ISO/TC176 质量管理体系副主席、APEC 能源效率专家组主席组织或参与制定了近 20 项国家标准,包括多项能源方面的国家标准。参与了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重要技术标准专项中“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和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课题的管理和调研任务的实施工作。1998 年底,受原国家经贸委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领导的指派,组建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现更名中标认证中心)。在开展节能、节水和环保产品认证工作的同时,还组织实施了多项国际合作与研究项目,其中包括ELI 全球认证项目、中国政府机构节能对策研究项目、中国待机能耗项目、照明产品能效标识与节能认证项目、中国政府节能采购政策研究项目等。期间与众多的国际知名机构,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能源属、美国国家环保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ICF 咨询公司、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美国能源基金会以及全球环境基金、能效标准与标识合作项目、APEC 能源效率专家组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其中,中国政府机构节能对策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马凯主任等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推进了我国节能工作的开展。另外,通过国际竞争,在全球10 余个参与竞标的机构中,中标认证中心以优良的业绩和形象以及雄厚的技术基础,赢得了ELI 全球认证项目的执行资格,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节能认证领域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辛定国
男、原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我国节能技术领域著名专家,《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 第一起草人,修订编写《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导则》,《企业节能标准体系表编制通则》,主要著作有《我国高耗能产业的单位能耗与国外对比研究》,《北京市重点行业节能潜力调研—水泥行业北京节能》,《台湾节能政策与规划北京节能》,《北京市重点行业节能潜力调研—水泥行业北京节能》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席能源官(CNO)高级研修班师资介绍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