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商业人士或者一个市场人士,可能常常会感觉到一些问题,为此困惑却得不到一个令人释怀的解释。比如一个业务员(商业代表)在逼单功夫施展而后得到一点定金而消极应对或是干脆消失;比如作为一个中层的你对上感觉用心良苦却不被理解或者为了那些或制度或人文的框架内不得做些违背初衷及本心的事情;又比如在异业、相关业,甚至同业的合作中感觉认识层次差异、角度迥异以至彼此的分歧难以弥合,进而甚至怀疑到彼方的用心用意……
这些也许都可以归结为目标的偏离和分散导致的组织困境,它需要我们所有的文化来弥合,弥合剂是这些文化大筐内的所有:制度、法律、精神、理念、信念、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人生观,基本上文化的概念全包括。
协作的困境之艰巨也体现了人类发展的艰巨、艰涩以至艰难。
有一个通识也许可以佐证一下这个现象:人类的新石器时代演进用了几百万年,而后社会和经济呈加速度发展,到蒸汽机时代只用了几百年,而今的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速度、科技创新的速度、时尚演进的速度等速度让时代的定语更替得更快,更难以跟随。
我想比附那个古典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来讨巧。姑且让我创制一个预期当中的“古典经济哲理学”。“社会文化就是那个看不见的社会的总脑”,如果要肯定的说,我大概只能说“其至为重要,影响至为深刻”。一个比较肯定的观点是“亚文化、潜文化是商业以及很多事物的真正决定力”。这个论断在经过一些艰涩的推演之后可以达到证明一个事实:创意、策划虽然决定了一个项目、一个商业体的神髓,但要达成一定规模的商业上的成功在资金、政策等要素外还需要许多的因素共同作用。这些因素被归结的问题有:组织、制度、人等等。而我要提出的就是前述“古典经济哲理学”,其核心问题就是“目标的偏离和分散”更尤其是其中的“商业组织目标的偏离和分散”。
我想如果说我写这个小文有一些意义的话,更多的意义应该是在引发读者的思考,启示读者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如果时间允许,我将主要从这个角度研究上面提出的问题:
1、生存文化vs商人文化vs济世文化vs成就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层次递归的关键点所在。
2、需求类型、需求规模、付费可能性可行性、交易的文化可行性,之间的多维定位关系,尤其是交易的文化可行性对前三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