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文学》的新气象


  博主按本文是应省委宣传部《阅评简报》2010·1约稿而写,已经发表于该期。 

《边疆文学》的新气象

一、

《边疆文学》是云南省唯一的一本省级文学刊物,它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云南省的文学形象,也关系到云南多民族文学作者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有半个多世纪办刊历史的《边疆文学》始终吸引着各级领导和云南多民族文学作者关注的目光。在建设云南文化强省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领导、宣传部领导和省文联领导思路非常清晰,是从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内涵来引导《边疆文学》发展的。

在全国许多纯文学刊物普遍面临办刊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边疆文学》不仅没有被压缩经费,而且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内涵发展也取得成就,保证了办刊人能在较为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对纯文学作品质量的要求,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使刊物的发稿少受一些非文学因素的影响。《边疆文学》编辑部成为文联大院里令人羡慕的地方。

一年前,老主编欧之德退休,新主编潘灵继任,新老主编顺利交接,在省文联郑明书记的直接领导下,对办刊思路作了局部调整,扩大了刊物的内涵,由月刊扩展为旬刊,即《边疆文学》,保持纯文学特征,继续为云南各民族作家提供发表文学作品的平台,为云南文学与省外作家开设交流的窗口;《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一举解决了云南省没有一本公开发行的文艺评论刊物的根本缺陷,为推动云南的文艺评论提供了平台;《边疆文学·时代天骄》是内涵发展的一个选择,成为一本走时尚的政经、文化刊物,完全市场化运作,对文艺期刊如何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进行探索。

二、

一年来,《边疆文学》在与云南本土作家的互动方面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效果,近年来云南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几乎都在《边疆文学》上发表过作品,于坚、夏天敏、雷平阳、半夏等在《边疆文学》上发表了他们的优秀作品,海男这位过去很少在云南刊物上露面的作家也为《边疆文学》提供了很好的作品。继承《边疆文学》的优秀传统,对云南的多民族作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开辟了“民族叙述”栏目,为多民族作家提供平台,同时也对多民族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把这些作家的作品放在同一个文学标准上来判断的,因此,一年来,主要是一些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多民族作家在《边疆文学》上发表作品,如鲁诺迪基、哥布、黄玲、袁智中等。如何关注多民族作者中的实力不是很强的作家,仍然是《边疆文学》需要探索的问题。在关注文学新人方面,《边疆文学》也付出了努力,开设了“新写作”栏目,陈鹏等新锐作家、任洋、陈佳妮等一些80后的作者纷纷登台亮相,尤其是这个栏目对云南年轻一代的网络写手提供了纸媒平台,促进了网络作家与纸媒作家与读者的交流。网络与纸媒的创作互动,是当下文学创作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边疆文学》对年轻一代读者产生吸引力的重要方式。如何做好这个栏目,应有更深入的思考,更前沿的探索。

和过去想比,《边疆文学》对外的窗口打开得更大,省外有创作实力的作家在《边疆文学》上发表作品的情况更为常见,下半年以来,发在头条的小说主要是省外有相当影响的作家的作品。《边疆文学》是云南的文学刊物,但不能办成只见云南文学的刊物,那对提升云南文学的整体形象是不利的,对云南作者的创作影响也是不利的。

三、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是在原来的内部刊物《云南文艺评论》的基础上改刊而成的,成为《边疆文学》的一个分支后,彻底改变了云南没有公开发行的文艺评论刊物的局面,对吸引更多的文艺评论写作者,推动云南文艺评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一年来,《边疆文学·文艺评论》经历了两次改版,特别是下半年的改版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刊物面貌一新,装帧设计典雅而时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次改版的成功在于办刊思路更加开放。能否办好一本文艺评论刊物,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有实力的编辑队伍。经过认真分析,办刊人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整合文联内外编辑力量办刊的思路。选聘了几位在云南文艺评论方面有成就的评论家作为外聘副主编,轮流执行各期的编辑任务,与刊物原编辑合作,完成组稿与审定稿。这一思路在实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大拓展了刊物的组稿范围,优秀稿件来源不断;也提高了刊物的影响力,使过去从来不知道云南有文艺评论刊物的名家、作者都了解了这本刊物。半年以来,省外名家的评论文章不断在云南的刊物上出现,这对云南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提高云南作者与读者的评论水平有积极意义。

当然,这一办刊思路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延伸,它的缺憾会进一步显现。比如,如何形成一本评论刊物的个性特色?一本评论刊物要形成个性,有自己的办刊风格,必须长期地形成自己关注的特定范围,组建适应某一范围的作者队伍,他们与编辑产生良好的互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文艺现象,推出优秀的文艺作品。目前的多人组稿,来稿丰富而驳杂,各期之间水平参差,难以形成风格。

四、

《边疆文学·时代天骄》探索内涵发展方式,《边疆文学》与“昆明名士风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办,搭建文化与政经、企业合作的平台,完全走市场化、时尚化的路径。按照合作协议及国家新闻出版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合作方独立经营,但所有稿件的终审权在主管方。这种方式不是《边疆文学》的首创,而且,《边疆文学》在前几年已经有过合作,但因为合作中的种种不协调,《边疆文学》果断地重新选择了合作方,并从制度建设与人事上加强了管理,对办刊思路也做了调整,从而使这一时尚化市场化的刊物焕然一新。

在办刊宗旨中,《边疆文学·时代天骄》表示,要“以彩笔描绘时代风流人物,抒写创业者的丰富人生,引领奋斗向上的精神品质,打造社会各界的标杆和典范;关注打动人心的事件,聚焦社会热点,传递名流心声,营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栏目以天骄、品牌、地产、财富、果岭、品读、视界七大版块为主要内容。把纪实、报告、人物访谈等体裁融为一体,真实展示时代精英和企业的风采。

写作本文时,恰逢首期《边疆文学·时代天骄》出版,本期的重头文章是对杨丽萍的采访。杨丽萍那充满魅力的形象是本期的封面人物,头条文章是长达18个页码的采访文章,云南刊物第一次以如此长的篇幅采访了云南的舞蹈精英。

这期刊物图文并茂,装帧大气,文字优美,印制精良,确实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派。

文学刊物如何走向市场,刊物如何向文化产业推进?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一个应该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问题。《边疆文学》在之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应该及时地给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