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这个真的可以“炒”
---答网友,并再谈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投机”与“炒房”
朱时均
博文《投机无罪,炒房有功——购房行为的经济逻辑和社会贡献》帖出后,立即引来热议,一天之内即有300多段跟帖评论。支持与反对泾渭分明,喝彩与漫骂交相辉映。真诚地感谢那些支持我,特别是支持自由市场体制的人们。当然,也真诚地希望大家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质疑、批驳的意见。我相信,理愈辩愈明,争论会让更多的人接近真相,找到真谛。
有网友认为,“房子是种特殊商品”,“涉及民生”,“任由炒卖”,“将导致经济崩溃”,“社会不稳”。
是的,房子太重要了,谁也不能没有栖身之地,动物尚且有巢有窝,而何况人乎?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如此重要的东西,理所当然必须由政府严加管理。如果允许私人倒买倒卖,就会囤积居奇,就会房价飞涨,人们就得露宿街头。但我要指出,这种逻辑十分荒谬----只要我们抬头看一看,低头想一想,自己现在住的房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就会明白这一点;如果我们还能回忆起十几年前住的什么,住得如何,就会相信这一点;如果我们再花一些时间,去查阅一下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在所谓的福利分房时代的1978年,全国人均居住面积仅仅是7平方米,这个状况直到1998年实施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前并没有明显的改观。还记得大学毕业11年后的1996年,我在北京工作的13个大学同学竟还没有一个人分到有卫生间、厨房的成套住房,尽管同学们都小有成就,教书的至少副教授,当公仆的至少副处级。
近十余年来,国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截止2008年底,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8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达到85%,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而如今的北京,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比比皆是。即使是廉租房,独立的卫生间、厨房和供暖、供气、供水设备等及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以至于当茅于轼提出“廉租房不应该有独立厕所”的时候,还引起众怒,遭到谴责,认为这是歧视穷人。
国人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正是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在本质上,也就是“炒房”的结果----人们不正是通过卖掉旧房买新房、卖掉小房买大房,这种“炒”的方式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并且实现了资产增值么?
在当今中国,做实体经济既需要才能,更需要机会。炒股票亏本的人多,赚钱的人少,还得看懂五花八门的图表曲线;而炒房则几乎是傻瓜式的投资,只要你有点头脑并有点钱,还了解点经济形势,对地段、配套、产品、价格、规划、发展前景做出大致判断,就一切都OK了。GDP快速增长,房价节节攀高,炒房就成了最简单、最稳妥的投资方式。政府本来就应该为公民实现资产性收益创造条件。在政府不作为的情况下,老百姓无师自通,自创路径,通过“炒房”实现资产性收益,有何不可?
房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但罪不在炒房,更不是所谓的过度市场化。比如2009年这一轮房价暴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政府为拯救经济而放出的天量货币才是幕后推手。当前房地产的问题恰恰在于市场化程度不够。一个土地由政府垄断的市场,一个不断被各种政策所“调控”的市场,谈何市场化?一个市场化不足的行业,谈什么市场化的问题?
有网友质问:“炒房无罪,那怎么不去炒米、炒盐?”---言下之意,像粮食、食盐这些关乎民生的东西,都是肯定不能“炒“的。
是的,粮食实在是太重要了,谁能不吃粮食而活着呢?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如此重要的东西,理所当然必须由政府严加管理。如果允许私人倒买倒卖,就会囤积居奇,就会粮价飞涨,人们就得忍饥挨饿。但我要指出,这种逻辑十分荒谬----只要我们抬头看一看,低头想一想,自己每天吃的粮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就会明白这一点;如果我们还能回忆起改革开放前吃的是什么,吃饱过没有,就会相信这一点;如果我们再花一些时间,去查阅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粮食的管制历程,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今天,城里人从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的各种粮食,不都是私人商贩几经倒手从乡下“炒”来的么?人们因此而挨饿或者受到勒索了么?不,人们得到了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丰富品种、优良质量和殷勤服务。过去,人们谈论“富强粉”,就是好像是在说LV。今天,人们却担心这种过于精细的粮食吃得太多会有损健康,于是带皮的“全麦面”走俏。过去,如果国营粮店的某位职工长期坚持给购粮者送货到家,他很有机会评上劳动模范。今天,某个粮贩如果不这么做,他就会感到不安,怕因此失去顾客。
在改革开放以前,粮食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政府控制。农民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计划去生产粮食,并且只能把粮食按政府制定的价格出售给政府。城市居民只能凭票证从政府----营粮店也是政府机构,卖粮食的人也是国家干部、政府官员----购买粮食。虽然政府全力以赴,“以粮为纲”,自始自终把粮食当作头等大事在抓,但却并没有使粮食供给得到保障,人们总是有挨饿之虞,更何谈质量和品种。
即使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粮食流通政策也是在管制与放松之间摇摆,制造出一个“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局。政府为此付出了数以千亿计的财政资金,结果只是养肥了粮食系统的一大群硕鼠,并制造出了只有顶上薄薄一层粮食的粮仓。好在中国的经济体总量足够大,还能经得起一些折腾;好在粮食贩子足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见缝就“炒”,中国的粮食生产总算没有被不可理喻的管制压垮。不过,在人们设法化解、绕开政府管制的过程中,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形成了畸形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国有垄断集团攫取了超额利润,一些政府部门也拥有了巨大的权力,而广大农民则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改变这种畸形格局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实行更加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清除政府对粮食的管制,让市场来调节粮食的生产和流通,将“炒粮”进行到底,并且还必须不断提升“炒”的档次,不仅“炒”粮食实物,还应该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炒”粮食合同。
有网友主张,“不应由开发商建房”,应该“由企业给员工建房”。言下之意,最好是由国家给国民建房,每个家庭分一套。
历史已经证明,人人都拥有房产只是一个乌托邦。因为人类社会还没有发达到人人都买得起房的程度,即便是最先进的美国也没有发达到这种程度。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是美国政府为了实现人人有房产的美国梦,拔苗助长,强制干预市场交易的恶果。
历史已经证明,而且现实还在继续证明,福利分房是老百姓的噩梦,是权势者的盛宴,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当三口之家的小老百姓盼到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还要设宴庆贺感激涕零的时候,当时的权贵们早就连儿子孙子的房都分好了----这就是福利分房的荒唐事实;当经济适用房频频“走光”,中签6连号、身份证18个1等丑闻不断的时候,当今的权贵们早就用极其“经济”的价格(常常是市价1/5甚至1/10)“适用”了200多平方米的大宅,“经适房”越来越像“官适房”---这就是住房保障的搞笑景象。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一再证明,市场开放到哪里,哪里的商品和服务的产量和质量就会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就会因此而改善。取消了纺织部,中国的纺织品就席卷全球;取消了机电部,中国的机电产品就畅销世界。而反市场的措施在哪里回潮,哪里的商品和服务的产量和质量就会大幅降低。山西刚刚宣布取得重大胜利的煤矿重组,还没来得及推广经验,就已经造成了煤炭的供应紧张,甚至产煤大省山西自身也不得不拉闸限电。
当然,我们眼睁睁看着房价不断上涨,免不了着急上火。但情感不应该遮蔽理性,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就把房价上涨归罪于居功至伟的住房市场化改革,归罪于开发商,归罪于“炒房”者。尤其是专家,更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而不顾常识,误导民众和政府,诱导政府做出错误选择,开历史的倒车,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房地产业的根本病因在于市场化不彻底。走出困境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实行更加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清除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管制,促进房屋及土地的自由交易,将“炒房”进行到底,并且还必须不断扩大“炒”的范围,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增加住房供应,平抑房价。
当然,对于那些无力参与市场的弱势群体,应当建立有效的救助机制,为他们提供住房保障。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ps.住房保障到底应该保障谁?什么样的保障方式才公平、有效?本博主将于近日另行撰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