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营销的1O大基本原则
(1) 放手——把品牌视为市场所有,而不是个人私产
(2) 共创——让消费者加入、塑造品牌意义
(3) 舍弃——让顾客决定什么是「又酷又好的产品」
(4) 促进——创造品牌和顾客之间的持续对话
(5) 耐心——先进行「播种计划」,再耐心等候收成
(6) 弹性——敞开心胸,随时欢迎其他更好的创意
(7) 松绑——让绑架按照顾客自己的步调来进行,不是按照你的
(8) 克制——放下技术本位,创造美好的品牌体验
(9) 尊重——与消费者共同找出下一个大热门商品
(10) 绑架——建立顾客真正的忠诚,支持者自然会站出来
◎原则4:促进
让最热情、最具影响力的顾客可以很容易地把你的品牌介绍给亲朋好友,同时在品牌和顾客之间创造持续的对话,尽量促进协助延续这个对话。建立品牌的过程中,让市场密切参与。
多数营销人员都有很多伟大的想法和计划,但其实他们应该专注在激发顾客和品牌互动的工作上。他们的工作其实是促进者的角色,确保顾客和品牌之间持续对话。被绑架的品牌会提供顾客更大的生活意义。例如如美国星巴克咖啡便是典型的例子,他们提供给顾客一种生活和休闲方式,而不只是咖啡本身。
经营品牌最理想的方式,是设法创造与品牌有关的传说故事,并且不断充实故事的内容。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远超过销售一项产品或服务,而是要为商品寻求一个比较深层的目的。让顾客能够用自己的方式阐释你的品牌,杰出的品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事实上,绑架品牌有两种不同的型态,一种是意外产生,另一种则是刻意与顾客共同创造的结果,两者的差异如下:
|
传统品牌 |
意外产生的品牌绑架 |
共创的品牌绑架 |
品牌类型 |
利益导向竞争意味浓厚 |
以实用为主价值导向 |
破坏性目的导向 |
品牌领导者 |
品牌由所有者掌控 |
品牌被市场绑架,但归于社会团体所有 |
市场和所有者共创品牌,这个品牌一开始被社会团体采用,继而被主流市场接受 |
品牌意义 |
品牌具有简单、专一的价值主张 |
品牌是一张空白的画布,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
品牌是复杂的,有更深层的意义,由所有者决定 |
最佳营销方式 |
利用广播媒体和大众行销,由上而下推广形象 |
草根运动由某个地区开始,透过品牌传说故事逐渐向外扩展 |
一旦有第一个团体开始明白品牌对他们的意义,接着另一个团体也开始明白,共创营销于是就会产生 |
◎原则5:耐心
你无法预测究竟会花多久时间来让市场『绑架品牌』;有时会立竿见影,有时却得花上数年的时间才看得到成果。唯一能做的,便是耐心等候。
大多数的品牌被市场绑架,都得先在目标族群中进行「播种计划」,你必须做好长期投入工作的准备。如果你太早进入主流市场,想藉此缩短时程,反而有可能会毁了小心打下的基础。
基本上,好的品牌绑架比较像是一种社会运动,因此品牌定位和其它所有常见的营销工具不见得会有什么作用。品牌绑架计划通常需要多年的培育,才能正式推行,也才能运用大众营销工具引起市场注意。毕竟,推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永远要比影响一个人去买一项产品或服务,会花上更多时间。
大多数的品牌绑架都是偶发的,反而不是精心规划或设计下的产物。你必须愿意放手,让情况依照市场脚步开展,而不是强加一个执行时程表。以往最成功的品牌绑架案例,有些是意外产生,不是经过设计,因此你必须准备好放手让品牌自行发展。绑架品牌的本质,包括在主流市场真正投入之前,先在早期市场播种,这意味过程的演变会是由市场发生的不同事件来决定,不是直接受制于营销人员的操控。
你必须给种子市场足够的时间充分消化你的创意。如果你限制这段发展时间,企图用人为干预的方式强迫市场加快步调,最后只能得到与原先预期相差很多的效果。要使品牌绑架生效,耐心是一大关键。
◎原则6:弹性
执行无形营销、让你拥有的品牌被市场『绑架』时,要小心规划每一个步骤,但也要完全敞开心胸,随时欢迎其它人加入,其它人若有更好的创意,也可以随时取代你原先的想法,这样最后你将会思虑更周全,得到影响更深远的想法。
为什么任何种类的品牌绑架都难以预估?主要原因在于,主导权并不在营销人员手上,而是在消费大众手中。更确切地说,品牌不是被个人绑架,而是被一群有共同兴趣的消费者给绑架,这些消费者实际上就形成所谓的「品牌社群」。
被绑架的品牌会让消费者感觉自己是某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彷佛自己有机会做些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星巴克、宜家家居、ESPN、哈雷机车、耐吉、红牛饮料、iPod和苹果计算机等公司,已经形成有规模的品牌社群;这只是我们举出的少数几个例子。这些社群不断处于形成、解散、重组等变动状态,懂得如何培育、鼓励这些品牌社群好好发展的公司,必能获得珍贵资源。实际上,如果学会向这些成员营销,也就知道怎么吸引更大的大众市场了。
品牌社群就像狂热的教派一样,让成员在这里找到更大的人生目标和归属感。它会发展出自己的入会仪式和成长仪式,以及不同的阶级。把一个从不挑选品牌的消费者变成一个品牌迷,通常必须历经以下4个阶段:
1. 入门:穿越区隔一般人与真正信徒之间的防火墙。举例来说,在Linux社群发展初期,必须是计算机黑客才能知道电子布告栏在哪里,所有Linux软件开发者都是在布告栏聚集。成员有一些自己独享的机密信息,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守护。成员之间的沟通是一对一的方式,而不是大规模传播。
2. 通过入会仪式:要做一些能让社群觉得你「值得」加入的事。举例来说,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宜家家居有个庞大的品牌社群,要成为其中一员,你必须愿意写下产品代码、在巨大的仓库中找寻你要的东西、忍受长长的结账队伍、将又大又重的物品载回家,然后依照有时很难懂的说明书自行组装。这些爱买宜家家居产品的成员都将这种种不便视为特色,而不是到别处购物的理由。
3. 开始和这个社会族群用相同的方式生活:这个族群有与一般生活完全不同的仪式、关系和体验。例如,美国eBay在刚创立时有忠诚等级,常客可以获得更大权力,享受圈内人的地位。为了在社群的组织阶梯中往上爬,eBay的一般用户每天花超过3.5个小时检查自己的竞标状态、对交易对象进行评分、阅读布告栏,整理各项资料。eBay社群的成员经常会做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像是拍卖不常见的稀有珍品。
4. 从一般兴趣变成近乎执迷:也就是完全接受品牌的那一套说法。人只要完全接受一个品牌社群的意识型态之后,便会开始协助社群进一步发展。节能减排便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一些热衷于节能减排的人士都曾经赞助某些知名的活动,如「拒绝购物」和「步行上班」。对主张节能减排的人而言,某些团体已经成为联系中心,有自己的专门术语和独特的思考方式。甚至某些人抱持更强硬的观点,认为所有消费行为都是不对的,会造成地球环境的破坏;通常这个社群有自己的独特宣言和价值体系。
品牌社群的形成,不是透过多数人的压力,而是大家受到相同理念的吸引自然形成。被绑架的品牌,拆解了阻隔在品牌和使用者之间的围墙,同时又用新发展的观点加上新的围墙。有心的营销人员可以善加利用这些人的影响力,让他们拥有某些特权,并赋予相对的责任。
目前一般消费者的决定通常会受到某些社会群体所影响,例如买东西前先上网百度一下其他人(特别是某些专家)的意见;这种群体形成的方式类似古老的部落组织。不过古老社群是靠地理位置和生存考虑维系组织,现代的品牌社群则是藉由共同的嗜好和价值体系来维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