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预计,中国奢侈品消费总值将在2015年达到248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尽管2009年世界经济深受金融危机冲击,但中国奢侈品的消费总额与去年相比却增长了近30%,其中奢侈品服装及其配饰增长最快。
奢侈品牌争开“短期店”
也许不久之后的某天,当你漫步于武汉的某条普通街道时,会发现路边新开了一家这样的服装店铺:没有豪华装修,门店上是世界顶级奢侈品牌的LOGO。
你千万不要以为,碰到的又是那种“永远宣称三个月后关门、专卖水货”的服装店。因为这次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一家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开设的“短期店”。
这种短期店,通常会在短短数月后,悄然关闭,人去楼空。因为类似“打一枪换个地方”,短期店有时也被称为“游击店”。与以往固定于城市地标式购物中心的布点方式不同的是,这种短期店正逐渐成为国外奢侈品牌们推崇的一种模式。
2009年11月,路易·威登在伦敦租下了一处为期60天的临时店铺;而在此前的5月,爱马仕则在纽约东汉普顿区,开设了一间为期4个月的季节性短期店。
所有这些品牌开设的游击店,似乎有这样一些共同点:临时店铺,拒绝大肆装潢,选址通常远离成熟商业区;商品混卖,包括当季和过季的产品;依靠网络和口碑相传,或辅以少量海报宣传;注重营造神秘感,过时不候,短时间经营后,即使赚钱也会关门。
有利于开拓中国市场
追求时尚潮流的特质,过季库存,有时也会成为奢侈品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能低调而不损害品牌地处理库存,短期店为“宁死也不轻易大减价”的奢侈品牌,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途径。
作为最早使用短期店的品牌之一,“川久保玲”自2004年开始,就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开业和关闭了30多间类似短期店。
2006年,她以2000欧元的超低成本,在柏林租下一家旧书店用于开设短期店。简单装修后,用于销售当季新品和过季商品。尽管除了600份海报和口口相传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宣传,销售的火爆程度,依然让同行咋舌。
金融危机爆发后,川久保玲甚至还筹划了一个名叫“黑色川久保玲”的品牌,专门用来开设临时短期店。
如果说在短期店出现的早期,它的主要功能以折扣的形式销售过季产品或者当季产品,那么在未来的中国市场,短期店更重要的角色,将是担当提升品牌知名度、增进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渠道。
波士顿公司报告显示,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中,24%属于冲动型消费,而且缺少对品牌的了解。
如何将中国消费者的“冲动型消费”转变为“计划性消费”,将是国内外奢侈品公司抢夺中国市场的制胜砝码。
低成本的短期店,将是一个考察新市场,检验某地区或地段是否存在足够潜在消费者,增加他们对品牌的了解,进而获取新客户的好方法。
因为奢侈品牌短期店,朴实装修,适当折扣,很适合中国消费者“物美价廉”的心理,同时满足对品牌亲近感的需要。“过时不候”的效应,也让消费者有“遇到了,就抓住了;错过了,就没有了”的心态,忍不住进店看看,从而加深对品牌的了解。
对于新兴的奢侈品市场,如何寻找到那些具有可塑性的“未来客户”,和关注“中坚客户”相比,其商业意义同样不容忽视。
顶级奢侈品牌为何频开“短期店”?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