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中国污染将到峰值?(1)
张其仔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领导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提出由于中国走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所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将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计划,并扩大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在人均不到3000美元的时候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个观点极其重要,需要认真加以讨论,因为它直接关涉到各种环境保护政策设计和减排目标的设计。
从我们过去的研究看,如果这里所指为污染物排放总量,则这个断言为时尚早。如果仅指部分污染物的单位GDP排放量,那大体上,我国已处于顶部区域,但能否越过顶部隧道,还取决于很多因素。为了说明这一点,这里附上,我们过去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的一些研究的部分成果,以供讨论(摘自“发展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演化处于倒U型曲线的顶部
尽管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能存在多种联系,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看,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个时期,集中体现在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发生收入分配增加的时期。如果我国依然选择这样的一条路子走下去,那么,对资源环境会造成极其重大的破坏。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必须选择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的发展道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不要、也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先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资源环境问题。而是要选择一条我国自己的路来走。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所谓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就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改善。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任务还没有完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比较低,与世界上较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经济发展的任务还比较重。与此同时,我国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倒转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仍将存在,但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这种紧张关系会得到一些缓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是要为最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直接消耗,一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间接消耗,就是经济发展引起的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的破坏,不仅取决于污染的排放量,而且还取决于污染的治理。利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2001年的资料,我们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直接消耗、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本的结论是,从当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处于总量增加、增量下降时期。如果说,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表现为倒U型,那么,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正处于倒U型的顶部。
1,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总体压力将继续增加
(1)人均GDP的增长对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
人均GDP的增长会引起资源消耗总量的增加,对环境的总体压力会增大。后十年与前十年比,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增加更大。人均GDP超过25000元后,人均GDP提升对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才会出现下降(详见图五(A)、(B)、(C)、(D))。
(1) 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
图六表明农业人口比重与人均污染排放量的关系。随着工业中就业人口比重的增加,人均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会增加,人均消耗的资源也会增加(详见图六(A)、(B)、(C)、(D))。
(2) 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
图七表明了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与人均污染排放的关系。城市人口占40提升到50%时,虽然人均废弃物的排放量会保持相对平稳,但城市人口上升到50%后,却会出现增加趋势。随着城市人口超过50%,人均资源耗费会急剧上升(详见图七(A)、(B)、(C)、(D))。
2,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边际压力;增量关系
(1)人均GDP增长与资源环境的边际压力
图八(A)、(B)、(C)表明的是我国人均GDP的高低与单位GDP的污染排放的关系,图八(D)是人均GDP的高低与能源消耗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均GDP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现在到2020年这段时期,虽然总体是改善的,但其中会有一定的曲折。我国人均GDP的提高对环境资源的边际压力从现在到2010的这个时期进一步缓解,但从2010年后,我国人均GDP的提高会加剧资源环境的边际压力,但强度有限。25000元是个转折点,当我国人均GDP提高到人均25000元,人均GDP的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会减轻(详见图八(A)、(B)、(C)、(D))。
(2)工业化对资源环境的边际压力
工业化对资源环境的边际压力今后二十年,我国将进入下降期。农村人口从农业大规模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不会导致资源环境边际压力的极大增加。原因在于,农业人口从农业转向工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环境资源边际压力,其次,农业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产业,第三产业是最主要的吸纳劳动力的渠道。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对资源与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相对较小(详见图九(A)、(B)、(C)、(D))。
(3)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边际压力
城市人口的增加对资源与环境的边际压力是下降的. 综合各方面的指标,转折点为城市人口达到30%(详见图十(A)、(B)、(C)、(D))。
3.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
污染治理的力度并不会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今后二十年我国污染治理的力度将会保持相对平稳水平。
(1) 人均GDP与污染治理
污染治理,在人均GDP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二氧化硫去除量、废水排放达标率会保持相对平稳,转折点为人均GDP在15000元。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会大幅度提升(详见图十一(A)、(B)、(C)、(D))。
(2)工业化与污染治理的关系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今后二十年,我国污染治理率总体将有所提升,但部分指标将有所恶化(详见图十二(A)、(B)、(C)、(D))。
(3)城市化对污染治理的影响
城市化的推进会恶化污染治理率指标,但在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水平后各项污染治
理率指标将会趋于稳定(详见图十三(A)、(B)、(C)、(D))。
附录:
[英国卫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第一个问题,人们都说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曲线的关系,就是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污染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开始下滑。对于中国来说,它的污染有没有达到峰值,或者什么时候将达到这样一个峰值?第二个问题,去年关于重金属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报道,尤其在铅方面的污染问题,长期以来这方面的数据都没有得到准确的报道或者衡量,这是一个长期被人忽略的问题,就此我想问一下,您是否有信心保证这次的普查数据是准确的,失误率和偏差率是多少,如何保证地方政府及官员们跟你们讲的完全是实话?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力军]我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请普查办主任来回答。污染与经济发展在学术界里被认为是有一个曲线的关系,根据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看,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污染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由于中国走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所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将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由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把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能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总量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所以,“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计划,并扩大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在人均不到3000美元的时候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