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今年以来,由于经济迅速回暖,一些沿海地区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已处停工状态。企业纷纷上调工资,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希望缓解用工荒。广州加工制造、服务等行业,缺工最为严重,缺工量预计达15万。而在号称“世界工厂”的拥有500多万外来打工者的东莞, 缺工过百万。(2月21日《武汉晚报》)
虽然这种报道不算新闻,甚至还有网友直指其有免费为缺工单位作广告之嫌,但我依然觉得这种报道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只有这种警醒式报道的密度变大,才能引起我们社会的高度与宽度反思。当前,缺工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提薪脚步缓慢,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社会的工种歧视意识的长期发酵所酿制。给工人加薪,铸就劳动公平,归还一线工人的尊严,是一个方面,但尚无抵达解决缺工现象的内核。
所以,使我们社会对工人的已显固化的意识观念得以解冻,才是最主要也是最紧迫的。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三大汽车工人的平均年薪超14万美元,同年的美国教授平均年薪为9.29万美元。虽有人批驳这是“脑体倒挂”,但这说明,在美国制造业,工人是受到社会价值的广泛肯定。我国产业工人2008年的平均工资仅为日本工人的50分之一,日本经济在1950~1980年的30年增长中,工人收入的增速很快,从不到美国人的10%一下子与美国人相当。而我国经济在近30年增长中,GDP与财政收入打了几个滚,但工人的年薪增长至今不足美国工人收入的10%。
究其原因,便是我们社会对待一线工人的敬重意识贫泛。一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停留在粗线条型、直线型。以压低劳工成本为本能管理意识。在世界分工中,这些看起来较之内陆经济发达的地方,制造业长期处于低级加工链。完整而有灵魂的企业形态并不具备,更像是世界工厂里的一个只闻榔头声响的生产车间。在这个车间里,鲜有技术革新、品牌推广、知识产权、销售终端。可以说,这些工厂里大部分是处于被那些国际大资本任意指使甚至宰割的状态,失去了基本的博弈地位与谈判筹码。
于此,那些企业为保自己能在牛气十足的大资本腋下舀到一小杯羹,当然不敢“犯上作乱”去与之较劲,只能变着戏
法地将刨利的锄头挥向一线工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外来工奔走他乡,在劳动保护软硬环境不佳甚至恶劣之情形下,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制度呵护差。他们工资低得可怜,还时时面临被拖欠命运,有的还交大笔就业押金,有的根本不签劳动合同,几乎没有节假日、双休日,要请事病假就会被扣双倍工资等。
更让人忧虑的是,当前不仅是上亿外来工生存与劳动价值的国家意识迷惘,一大批中小企业甚至包括垄断国企里,一线工人的命运也渐次跌入底谷。所以,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缺工现象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意识问题,是允许少部分人无限制的切分大部分人的劳动蛋糕的习惯性漠视,更是需要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问题,这需要国家政策与法制意识的紧急觉捂,尽快让历史和中国人民做出方向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