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生命在为谁买单?—办理错用贺普丁损害赔偿案的启示


他们的生命在为谁买单?

  据医疗纠纷律师网2010年2月20日报道,2010年春节前夕,被称为“中国医疗诉讼巅峰之战”的邹洪杰诉西南医院不当使用贺普丁致死患者案,经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提审,作出判决。被全国著名肝病专家王宇明违背说明书错用贺普丁致死患者的亲属,终于得到(2008)渝高法民提字第13号民事判决对其死亡赔偿金请求的支持。该项经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判决,颠覆了二○○四年二月十九日出台的《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不赔死亡赔偿金的制度,在重庆市首判医疗损害死亡赔偿金。大案启示-医疗纠纷律师网

  据医疗纠纷律师网2007年8月21日报道,原告起诉之初把贺普丁(拉米夫定)的生产厂商列为了本案的第三人。该厂商的总部是世界大药商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后经沙坪坝法院多次说导,原告撤回了对葛兰素史克的指控。西南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接受山东一家报纸采访时称:纠纷的真实原因是“(死者)其母从外面了解到我国有关拉米夫定的医疗纠纷,欲借此敲诈医院”。 

  据医疗纠纷律师网2009年4月23日报道,在再审庭审中,医院的代理人指责患方挑讼缠诉,如此不仅损害医院,到头来必将损害广大患者的就医环境。患方律师发表的《再审代理词》指出:“国外的药品进入中国,无论如何都应当承认其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诸如本案的药品拉米夫定片,它本来就不是治疗乙肝的首选药物,更不可能成为治疗乙肝的最终药物、万能药物和安全药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的情况下,据报道,国外的诸多药品在其他国家很少赢利,却在中国明显获利。这里面有多少中国人的生命健康利益被尊重和损害,值得包括医生、患者、商人在内的所有人深思。” 

他们的生命在为谁买单?

  患者亲属在为什么而诉
  
  袁璐的母亲邹洪杰是一位中学教师。身材较瘦削,头发已花白。法庭上,坐在她身边,我能够感受到她的柔弱。同时,透过她发言的趋势和劲头,我又明显感到她意志的坚定。

  从律师职业的角度,我们在法庭上的发言总会较为谨慎。当然会遵循法官指导的程序与进度。但是邹老师的发言让人感觉她有倒不完的苦水,有着生命本身赋予的无穷力量。

  对于这样柔弱而又痛苦不堪的妇女,是什么让她们不畏困难坚持相信法律的力量,经常会引发我的思考与追问。

  一个人原本健壮的生命丧失了。这个生命为谁而丧失,为了什么而被付出,总归要体现人的尊严,要体现生命所能换来和所应换来的起码价值。或许,这正是被过错医疗所损害患者的亲属们到法庭“讨说法”的重要动力。

  这个案件的再审判决不仅让肇事医疗机构承担其本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且让重庆高院摒弃了其施行多年的本应摒弃的一项重要制度。无论袁璐的生命在为谁买单,邹洪杰的诉讼付出都实现了为法律进步而买单的意义。

他们的生命在为谁买单?

  袁璐们的生命在为谁买单

  我在代理袁璐被错用贺普丁致死案件的过程中,思路始终被两种价值的比较与交换所缠绕。这两种价值就是医药的商业价值与患者个体的生命价值。

  葛兰素史克包括贺普丁(拉米夫丁片)在内的药品曾经为这家巨商带来举世瞩目的经济利润。同时,多年来,葛兰素史克一直在为这些药品被质疑的风险而“辟谣”。但是,不管事情发展的态势与其被掩盖的真相怎么扑朔迷离,至少有一点是十分明显的:这些药品在国外遭到调查与处罚的力度远远超过在中国。当这些药品在国外被讨还生命风险的代价的时候,它们在中国常常会得到风平浪静的行医、“行药”环境。

  昨天,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整个2009年为葛兰素史克带来高达50亿英镑全球销售收入的一款热销药品在美国遭禁。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在美国,另有一款药品因其潜在风险曾被个案判赔给一名患者的亲属2.53亿美元。

  今天,关于贺普丁(拉米夫丁片)的潜在风险已经被认知。当然,在几年前,它的风险也已经被意识到。本案经治医生参加制定的全国专家共识以及药品说明书就有涉及。现如今,这款药品已经逐步被其他药品替代。

  然而,从袁璐案件的进展过程中,我们却能够看到中国个别名医所不应具有的某种作用。

  如果中国每年为药品问题而失去的20万条生命中,有一些是为国外风险药品的生存和巨利买了单,那么这种买单不仅是患者及其亲属所痛,不仅是我们的国家所痛,而且也是世界所痛,是人类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