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忏悔


  巴金在“文革”中备受折磨和伤害,他并未怎么介意。然而对于自己一时糊涂,被迫对个别友人作出批判姿态之过错,却一直在内心深处自责、反思。在《随想录》中,就有不少篇什坦露了他的这种心绪,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另一种人。他们少有坦荡之心,谦逊之举,对人苛刻得很,小气得很,不要说伤害和冒犯,就是偶尔一两句话说得不中听,也会感到不舒服,以至耿耿于怀,必欲报“一箭之仇”而后快;而对己,却宽容得很,大方得很,做了对人不恭的不敬的事,一句“对不起”也懒得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一点也不觉得惭愧和内疚,好像大风吹过一般!这与巴金的态度相比,真是相差万里。

  从一个人对人对己两种胸襟,可以窥见他的人生和精神世界。像巴金那样对己严对人宽,无疑是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的体现。相反,对己姑息迁就,对人小肚鸡肠,久而久之,就容易被狭隘的、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东西所笼罩、所毒化,最终走向极端而不能自拔。

  其实,多数人是积极向上的。有的人走了弯路,不过是暂时的曲折,抹去心灵上那层污垢,人生依然能够重放异彩,关键是要及时醒悟,痛改前非。应该承认,即使是那些犯了比较严重错误的人,也未必人人都是麻木不仁的。许多事实表明,除了极个别愚昧无知的顽固者外,不少人在干那些不光彩的事情时,完全清楚自己的行为将要带来的不良后果。事后,也有人是终日忐忑不安,食无味、寝难眠的,就是说,他们也有或多或少的“良心发现”。如果能把这种稍纵即逝的忏悔之念紧紧抓住,那么,有的人就不至于走得太远。

  列宁曾经指出:“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聪明的人是不犯重大错误同时又能迅速地纠正错误的人。”显然,要“迅速地纠正错误”,首先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有些人恰恰缺乏这种勇气和劲头,当他们的“狐狸尾巴”被揪住时,琢磨得更多的还是如何保住面子、功名和“乌纱”,结果,不仅丢了脸面损了名誉,最后还是丢了官帽。

  笔者以为,忏悔和自责是净化心灵的扫帚,是一种改版肺腑的自我批判,它能够经常地除去尘埃,克服杂念,使我们的思想保持纯洁。善待忏悔与自责,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切而温暖。勿庸置疑,这一自觉自愿的心灵震荡,折射出的是高品位的精神追求和健康完美的人格。让我们巴金,多来点悔改和自责,做一个聪明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