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非暴力拆迁的中国样本


                   三辩“新征收补偿条例”应该缓行

                               文/马跃成
      谈到暴力拆迁,我们有数不清的血泪控诉。谈到非暴力拆迁,总是拿美国老太太和日本机场钉子户说事。
拆迁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难免的事情,因为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改造吗。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暴力拆迁?所谓的好事为什么遭到人们的强烈抵抗?原因就是现在的大规模拆迁违背了人们的根本意愿,违背了城市发展的根本规律,拆迁成了地方政府和官员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拆迁条例由于已经成为暴力拆迁的主要依据,现在到了被彻底推倒重来的时候。
     其实,在中国,在暴力拆迁的阴影下,我们很幸运地依然能够找到一缕祥和的曙光,这就是真理,不要说中国人只是喜欢暴力。这就是我们的希望,也是今后旧城改造的样本。
     一、现实版“阿凡达”保卫家园,广州五百业主成功反拆迁。
    广东省人民医院一度曾因扩建计划,想申请拆除广州市越秀区部分楼房。五百多户业主从茫然失措,到组成“维权统一战线”,选出“反拆迁筹备组”,经历了并不长的时间,就一步步走向有组织的理性维权博弈。
  三个月后,原来的拆迁规划遂被停止。胜利的消息传来,正值《阿凡达》热映。该电影被中国影迷戏谑为“反拆迁”电影,一些业主也戏称自己的维权行动是“阿凡达现实版”。
     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业主代表接连抛出“反拆理由”,对扩建提出“尖锐意见”。此外,筹备组还筹集了1.3万元的资金作为“反拆”活动费,请来律师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
     “反拆筹备组”认为,“省医的医疗垃圾违规处理一直危害我们的健康,现在还要吞并我们的家园,我们坚决不同意。”
      随后,规划局表态承认“省医扩建缺少与居民的沟通”。因此要求省医“重新检讨目前的项目意向” ,“充分听取居民意见”。
      二、海口旧城改造被否是民意胜利。
      海口市龙华区金牛新村因为被当地开发商“看上”而被列入了“旧城改造计划”,由于政府组织的民意调查显示,40%以上的居民反对,开发商知难而退,改造计划流产,金牛新村得以保全。
     开发商的改造计划被否,更引人关注的恐怕是整个过程中让当地居民想不到的很多“意外程序”:比如,当地政府并没有和诸多已经被拆迁的小区一样在民意调查上走过场,而是由区重点项目办公室牵头,街道配合,了解金牛新村业主对改造计划的意见;再比如,当地政府没有像有的地方那样“吹偏哨””,帮开发商说话,而是将民意调查的结果如实公开。
  海口龙华区金牛新村改造计划流产是在新的征收条例颁布之前,在没有制度确保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个特例,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过度拔高其意义,唯有给予民众的参与和话语权以法治的程序,中国式拆迁才有有新的意义。
     三、亿万富豪诞生——非暴力拆迁的深圳样本。
     在最近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深圳岗厦与大冲两个城中村,因旧城改造拆迁而造就了数十名“亿万富豪”的传奇。1月23日,深圳最大的旧村改造项目——改造面积达68.4万平方米的大冲旧改村民物业签约仪式正式举行,这标志着由华润置地投资超过60亿元的“造城项目”进入实质启动阶段。
   在深圳最近这两个城中村旧改的补偿中,村民们不仅按规定获得了四百多平方米合法面积、每平米一两万元的充分补偿。
    据岗厦村旧改负责人介绍,除了可观的补偿金额或回迁物业的升值外,深圳城中村改造“不可能出现唐福珍或潘蓉那样的暴力场景”的原因还在于,大冲改造后,村民们不是“由穷变富”,而是从富变得更富。
   实际上,深圳城中村改造能够实现非暴力拆迁,还涉及到两个独特的重要因素,一是类似于大冲股份公司这样的“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在谈判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如华润这样的开发商找到了创新的开发模式,使得开发商在有利可图的预期下,将补偿标准提高到合理的市场水平。
     认真观察中国城市拆迁的真实生态,就会知道,这些“意外程序”具有很高的制度改进的价值,过去那种罔顾民意拆迁付出的代价就是城市进程中留下的社会伤痕。
     正在征求意见的新的《征收与补偿条例》无疑在做着弥补这种伤痕的最大努力。不过,建立程序只是第一步,关键的问题是程序的执行,必须在实际操作中,防止程序被搁置或操控。
     目前,在旧条例没有失效,新条例没有实行的情况下,只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切实地为民着想,站的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紧紧盯在当前的利益上,我们现在的这三个样本也一定能普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