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了春晚以来,没有拉过一场,但也一直没有为它写点什么观感。然而,看完今年的春晚后,实在憋不住、忍不住,不吐不快。一句话,央视春晚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正在经历市场生命周期的坎,效应递减,越办越差,这都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堕落”和差到现在这种程度吧?整个晚会就象一个由朱军、周涛等人主持,由赵本山、阎维文、李谷一等人参与的家庭PARTY或老朋友聚会,其他人只不过是串串场。就如同我们开学术会议时,也偶然请川剧变脸或云南民歌来助助兴一样。
2010年春晚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市场定位出现了迷茫,好象在照顾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所有观众,但实际上,由于它固有的缺陷和特有的角色而又不可能兼顾到。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它不仅照顾不到所有的观众,而且还失去了原有的观众、市场和客户。具体说来,存在着三大问题:
一是从主持人和演员阵容过度“老化”。
象李谷一、赵本山等人,尽管大家对他们都很尊敬,也知道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年复一年的看着他们在春晚的舞台上不断变老、才思枯竭、演出模式老化、形象千篇一律,实在让人难以产生愉悦。我会更尊重他们呆在台下作为观众,更愿意看到他们的学生站到台上,那怕这些学生水平不怎么样,都比他们自己站在台上好。否则,我中国近十四亿人口,难道真找不出象样的演出人才了么?为何让我们这些台下的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人才缺失、形象老化的气氛?
赵本山老师(应该叫董事长合适些)的《捐助》中的采访及“全球直播”,整个内容不是多年来春晚那些节目翻来复去的翻版么?从内容到形式不显得老套么?我看了小沈阳和毛毛他们今年在辽宁台办的春晚会演出的“超级粉丝团”,就觉得比现在这个《捐款》都好看多了。李谷一老师、阎维文老师们演唱的这些歌,几十年一贯制的“引亢高歌”,唱得再好,也都腻了,何况,有时难免是一种拿腔拿调、声嘶力竭的感觉。不仅让人难以娱乐和轻松,而是让人感到可怜和同情。岁月不饶人,从他们身上似乎看到了我们每一个人衰老的痕迹和影子。有时想高兴都高兴不起来!!!此外,象王菲的复出,有意义么?本来对她还有点好感的,但看了这个节目后,无论从形象到歌声,一点残余的美好都被扫荡干净。
对于这次春晚中出现的新人,无论相声、戏剧还是演唱方面的,似乎都没有特别让人耳目一新的。至于新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主要是那些伴舞女郎。我可能好色了点,印象较深的,似乎更多的站在演员背后伴演的青春美女,她们的舞姿和美貌似乎比主演者更吸引人。当然,也为那16个歼击机驾驶员的英姿所震撼。其他的,真的说不上什么印象了。
二是演出内容缺少创新和亮点。
我不懂影视,但对市场和品牌有点了解,因此,只能从市场和品牌的角度来评判。看完今年的春晚,印象比较深也比较好的就是“小虎队”。他们的演唱和表演有两重意义,一是借“虎年”之机,将这支解散了很久的已经变成了“老虎”的小虎队聚拢到一起,有一种创意的力量;二是他们的着装和风格,让我们这些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逝去的岁月,依稀了勾起了自己的回忆。此外,刘谦的魔术表演确实吸引人,但凡事“一而再,再而衰”,如果明年,还是刘谦上场,即使其魔术再有吸引力,但有意思么?一样的人,一样的歌,一年的期待,换来的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节目。你们是不是更多的是在自娱自乐?!!!无论主持人,还是演员,你们都那么严肃,那么庄重,一个个字正腔圆,一个个慷慨激昂,你们是在做竞选?还是参加辩论赛?
作为娱乐,作为春晚,你们的幽默哪里去了?
三是地域文化的照顾不周。
央晚春晚,是一个给全中国人和全球华人看的综艺节目。无疑挖掘各民族和各区域的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是一种责任。但从今年的央视春晚看,从“彩云之南”、“姑娘我爱你”到“捐助”,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到东北,从西南、西北到华北、东北,似乎都照顾到了,但华南、中南、东南区呢?换言之,央视春晚主体内容是秦岭和黄河以北地区(我也叫“三北”地区,包括西北、华北、东北)的文化表现,而秦岭以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南岭山脉以南的区域文化呢?比例有10%吗??
整体而言,央视体现的文化是一种北方文化,许多节目和语言风格似乎就是一个长江以北地区的区域晚会,例如“捧哏”,绝大多数南方人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能北方人觉得很有趣,但南方人可能觉得莫名其妙。不过,这没有关系,因为中国地域广阔,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和区域的文化未尝不可。但问题,其他区域的文化,尤其华南、海南、闽南、东南等区域的文化有兼顾么?
更可气的是,迄今为止,央视春晚出现的稀有粤语节目中,几乎没有一次是以正面的方式解析和传播南粤文化的。这次晚会上的“超级促销员”简直就是对整个粤商的一种丑化和歪曲。据我了解,粤商文化务实、低调是主流,他们开拓市场和进行促销方面确实有他们自己的一些风格,但这种“阴阳怪气”地不择手段的促销,绝对不是粤商的主流。当然,这也怪粤语文化的不争气!!人家每个民族、每个省份几乎都有普通话版的流行歌曲,为何广东就没有???西藏的藏语我们听不懂,但他们的《天路》、《青藏高原》、《姑娘我爱你》,不都是全国人都能唱?从这个意义上,粤语的固步自封可能正成为粤语文化走向全国、走向国际的最大障碍。连香港艺人都在用普通话演唱,可广东本人的娱乐文化却越来越远离国人,开始被国人所孤立(尤其是广州等地的电视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大肆推广粤语节目,不能不说是一种落后和倒退!!)。
因此,从这次春晚的整体策划来看,几乎不知道它要传达一个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它的观众群体是哪些人?至少,这样的节目体系和风格,对于80后、90后是缺少吸引力的,太沉闷、老化,缺少清新、活跃、闪光的元素,或许他们更愿意看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追逐李宇春式的“草根明星”。本来,70年代以前的这些人,大多是春晚的忠实观众,因为他们通过一年一次的春晚,能看到代表中国娱乐文化的主流文化节目,能欣赏中国最高端的娱乐文化和最有水平的娱乐人士。同时他们也希望看到春晚出现一批闪亮的新星,从中让人看到中国娱乐文化未来的潮流、希望和方向。
但实际上,目前春晚的市场主体可能更多的是北方(黄河以北)的中老年人,从其策略上看,似乎放弃了80、90后的新一代主力,也正在放弃全国其他区域的中年人市场(可能珠三角人、港澳台人可能一直对春晚的兴趣就不大吧!因为他们可能找不到快感的来源!!)。或许它正在让位于蓬勃兴起的其他专业台和地方台吧。否则,为何会出现这次的节目风格呢?或许,这就是央视春晚市场定位的迷茫。
与市场定位不清相随而行的是,央视春晚的品牌创新似乎走向穷途末路。每年春晚之前,通过媒体“放出”种种悬念,但到最后“云开雾散”之时,却让人一片失望。真不知央视春晚这样的文化品牌有无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是否就是由几个人折腾出的一种娱乐利益场所?否则,为何从节目选择、演员安排到主持风格,都是那么缺少创新?现在不是讲“创新型国家”呢?央视春晚怎么就不能传达出一种创新的气息?怎么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种重复、复古和倒退?看来,挽救春晚,也只怕要上升到国家的形象战略高度才行了。
我认为,央视春视至少在品牌创新上可以有五个方面的选择:一是主办形式上,可以从现在的面面兼顾,改为一年一个区域文化主题?比如,2010年华东为主;2011年以西南为主?这样,全国大区轮流主导一次,就有七八年一个周期,至少新东西就多多了;二是在节目内容上,尽量照顾时尚和潮流,比如今年特别突出的网络购物、高铁、海南旅游?这些透露出的娱乐元素难道不多么?如果否认,只能说明我们的娱乐圈过于功利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不清不楚,远离现实;三是主持风格上,能否学一点点凤凰卫视的味道,让主持人多一些幽默和真诚,别一个个从始至终大喊大叫、慷慨激昂?大家能不能轻松一点、自然一点、人性化一点?四是策划方面,央视可否考虑与不同的地方台联合举办?或者以招标的方式选定优秀的策划方案?五是能否尽量多的起用新人,可否规定每年春晚,“老面孔出现率”不超过40%?对于新人,能否给他们多些宽容?水平差点、出点错漏有什么关系?亡不了国、死不了人,不就是娱乐么?
总之,本来这几年看春晚,都想写点什么,但最后想想,还是算了。但今年实在不写不舒服,昨天晚上就没有睡好,翻来覆去,想着这些事。因此,大年初一,写这篇东西,也就是成了不得不为之的第一件要事了。否则,会难受得要死。作为一个写作之人,有时写完了,自己痛快了,就是一个解脱。至于是否写得好,是否有人不高兴,有时实在顾不了那么多。希望人们看完本文,如有不当之处,就多些体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