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9,我的流通革命


引言:活着,必须有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才会充实、满足和快乐,不会盲目、迷茫和无助。为此,自参加工作以来,每年年尾和年初,我都有一个自己的总结和展望。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基本上就是按照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往前走的。总体而言,我的2009年,在自己的中年人生道路上又进了一大步,尽管这些点点滴滴,对于社会、历史或他人,都可能算不了什么甚至没有任何价值,但于我本人,则算是经历多多、收获多多、快乐多多的又一年。

2009年初,我在制订全年的工作计划时,就把研究和推进广东流通革命作为年度的重要使命和战略目标,这也成为我过去一年的工作主线,从课题、写作、研究到会议、演讲、报道等,我觉得自己一直在为广东改变“重制造,轻流通”以及推动广东内外贸一体化鼓与呼。

转眼间,2010年又过去一个月了,这里我主要对自己的2009年进行一个小结。回首过去的一年,简单归纳起来,还真做了不少事,包括:做了一些课题,开了一些会议,发了一些文章,想了一些问题,到了一些地方,得了一些启示,学了一些知识(如物联网),讲了一些观念,等等。尽管这些不一定全面,也是一俗套的表达,但却是真实而值得记载的事项。

首先,想了不少新问题。2009年是让人振奋和忧思的一年,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扩大内需”等问题被国家从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提出来,于是我专注从事的流通业研究又有更多的新现象、新问题值得观察和思考。2009年所想问题大多与“金融危机”和“经济转型”有关,即“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扩大内需和流通问题”以及“后危机时代的流通业发展策略”等,具体包括金融危机背景下内外贸一体化及对接机制问题(该成果的部分思想已由新华社11月12日播发)、扩大内需与城乡流通体系建设问题、流通业自身的转型升级问题、大国内部的省级贸易问题等。此外,还有一些与金融危机无关的问题,包括粤商个性问题、流通经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流通革命问题、零售业态及商圈发育成长问题等。

其次,做了一些课题。2009年共主持和参与了大大小小近二十项课题,其中三分之二已经完成,还有部分在研。涉及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商业网点和再生资源网点规划、广东商业志、珠澳合作背景下的横琴新区开发、深圳前海保税港区发展策略、广东经济转型与流通革命、广佛同城、珠三角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工业化、农村生产资料流通问题、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等。这些课题有些是为了工作和岗位的需要,有些是服务于政府和企业的需要,有些则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需要。但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对于每一个课题,我都用心去做,尽量在每一个课题中注入自己的专业智慧和灵魂,打上自己的专业特色和思想个性,体现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它尽量与众不同,不让委托者、参与者和自己失望。当然,承担和参与课题本身,就能使自己增长更多的见识,迫使自己想更多的问题,比如,贵州黔东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规划、珠澳合作开发横琴新区等。

再次,参加了不少会议。2009年是我参加学术会议最多的一年,累计八十多场次,平均每周近二场。这些会议有些是我自己参与策划、主办或承办的,有些是纯粹只是参与,形式也多样,什么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调研会、茶话会、年会、纪念会、对话会、评审会、总结会、高峰会等。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到会就要发言,似乎如果只听而不讲话,就是一种“失职”,所以这些会议我基本上都有说几句。其中,应邀做过主题发言或专题演讲的会议包括第三届中部商业论坛(长沙)、岭南大讲坛(梅州、惠州)、中国高端服务业论坛(清远)、第五届中国零售论坛(北京清华大学)、第二届中国零售高峰论坛(海南三亚)、第十届皮书工作会议(沈阳、丹东)、湖北华祥商贸物流园区研讨会(宜昌)、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战略研讨会(浙江杭州)、新形势下专业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深圳)、广东流通业品牌创新(广州)、首届国际粤商论坛(广州)、第七届改革论坛(广州)以及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评审等。可以说,每一次会议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正是借助这些会议,一方面吸取了新的学术营养,提升了自己的学术修养,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念,普及或传播了专业知识。

第四,提出了一些新观念。2009年是我通过各类媒体发布观念较多的一年,全年先后有新华社、中国经营报、21世纪报道、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香港明报、香港文汇报、广州电台等境内外各类30多家媒体100余次采访。这些采访中,除了少部分是宏观经济、金融、产业、市场等一般性问题外,绝大部分是我所研究和关注的流通经济问题。这一年来,我基本上对自己感兴趣或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大都在媒体发表了自己的观念或看法,无论成熟或正确与否,但基本上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甚至有些是我首先提出的,比如,我提出的“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已经从生产问题转为流通问题”、“中国零售业开始进入主业回归阶段”、“广州番禺新城商圈将取代天河路商圈成为未来最大的商圈”、“深圳前海地区、广州南沙地区和珠海横琴新区将成为未来珠三角发展的‘金三角’或三大增长极”、“中国过去三十年靠东南沿海开发,未来三十年看中部崛起”、“武广高速将形成新武广经济带”、“珠三角经济转型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在于流通业”等。

第五,基本完成了自身的战略转型。我热爱学术研究,给自己制定的研究战略的阶段性步骤,即先广泛学习和了解经济学各相关专业知识和理论,然后结合中国国情和实践广泛了解现实,再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升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为此,我沉下心来,自2001年起,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在珠三角及全国各地进行了十多年的深入调研考察乃至亲身实践。2008年,围绕改革开放的回顾与总结,我提出了自身研究战略转型问题,即按照“专业、专注、前沿、实效”的研究理念,以“积极地批判,快乐地思考,激情地生活,高效地工作”的研究策略,从以咨询服务和专业实践为主,转向理性分析和理论提炼为主。尽管2008年启动了此项战略,但由于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惯性,未彻底完成。2009年经过进一步努力,现已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转型,现已基本上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研究和写作。且不说即将发表的系列论著的理论水平如何,但都是我对过去十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是基于中国本土特色、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

最后,我的2009年还有一些其他的变化或收获。一是发表各类文章近20篇文章;二是撰写博客文章100多篇,我的网易博客(http://kesum.blog.163.com)点击量突破100万;三是全年至少参与了20多次调研考察活动,到过不下30个全国各地的城市;四是学习了不少新知识,包括物联网、地铁商业、保税港区等;五是初步完成了“多些建议,少些批判”的研究风格的转变;六是我一手创办的大型商业零售门户网站“开商网”(www.kesum.com)经过八年成长,现在已经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同,并成功收回.com域名;七是我担任学术指导和顾问的大型电视专题片“品牌粤读”即将在广东卫视播出;八是我认真履行自己的顾问职责,对所担任的政府部门、协会和企业顾问工作基本上“又顾又问”,自己的部分思想和创意变成了政府政策和企业决策;九是获得了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中国市场学会等单位颁发的“影响中国流通发展与改革优秀人物奖”;十是入选“中国流通30人论坛”成员,并委托开始筹划和创办《中国流通评论》杂志;十一是坚持为《南方日报》等媒体写评论;十二是我的所有应届毕业研究生都顺利地找到了较理想的工作,在读研究生都获得了“广东省优秀研究生”等奖励。

我的2009年还留下了若干遗憾,包括部分课题未能近期完成,部分约稿未能按期完稿,部分书稿成为“胡子工程”,未如期出版;课题研究和单位管理工作都存在着不如意的地方。不过,每个人的生活,无论怎么过,时间都是一样的长,都是一年365天,而生命的质量却正在于自己如何选择和如何安排,为此,我只能经常地督促自己尽量专心些、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而不要为最紧急的事所累,同时设法提高工作和研究效率,多整合资源和改进研究工作思路,以便取得更多的成绩。

展望2010年,我最大的心愿有三个:一是顺利完成《中国流通评论》的创刊;二是赴欧美日考察目前流通业的最新动态;三是将近五年苦心写作的系列著作结尾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