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16)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研究《中庸》,现在我们从这一段开始来研究,前面讲到,「君子胡不慥慥尔」,那就是把前面所讲的「忠恕之道」,五伦用功夫「各尽其分」地,怎么样事父母,怎么样事君这些都讲过了,「言顾行,言顾行」,下面接着就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我们现在就,从这一段来研究,「素其位而行」,「位」是什么呢?位就是我们的本位,前面讲的,「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各有各的本位。你要守住本位,尽到本位应尽的本分,这就是修中庸之道。守住这个本位,每一天我们所办的事情,就要尽到我们自己,应尽的责任。

  就拿前面讲的,四种君子之道,那个就是讲五伦,五伦就是「敦伦尽分」,「尽分」就是尽到自己的『本分』,你尽到自己的『本分』就是「敦伦」了,「敦」是敦厚,「伦」是伦常,就把这五种人伦,在这上面尽到自己『本分』,每天都这样在尽分上用功夫,你就是「敦伦」。伦是伦常,也叫伦理,它是有条理的。那么这样敦伦,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我们尽到本分,在五伦之中这么做的话,就是在修养中庸之道,修到极处,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证到了「天命之谓性」,就得到自己『本性』了。

  了解这个以后,我们看这一小段的经文,「君子素其位而行」,素是平素的,我们学中庸之道,在哪里学呢?就是平素,日常地在家庭里面、在社会上,跟一切人来往你就照这样做。「素其位」你平素就按照你自己,在什么地位,你就按照你那个地位,尽到你自己的本分,「而行」你就这样去修行。「不愿乎其外」,「外」是什么呢?外是你自身以外,你本人以外,就是他人。「不愿乎其外」就是不要想着他人对待你怎样。「愿」是自己的愿意,我们一般人总是这样,我对待朋友这样,朋友也应该怎么样地对我好啊。甚至于在家庭里面,兄弟之间,也要求对方,对自己应该好一点,这叫「愿乎其外」了。

  你是一个君子,讲究素其位而行,但求尽到自己本分,你自己在哪个位子,就尽到哪个位子,应尽的本分叫「素其位而行」。比如说,你在家庭里面,你是父亲的地位,你就尽到自己,父慈子孝这个慈,慈爱的这个本分就好。你是儿女的地位,你就尽到孝顺之道,你不必要求我尽到孝道,父母应该对我慈爱。在这个经里面讲「不愿乎其外」,你不要要求父母对你怎么样好,你不必要求,父母是父母他应尽的本分,你尽管自己尽到孝道就好。那就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你在外面对待朋友,甚至于对普通人,你都是只管我们自己,应该怎么样对待人,拿君子之道来待人。你不要想着人家,应该怎么样对待你,怎么样回报你,你不必存着这个愿望,这叫「不愿乎其外」,。「外」是你自己以外。

  这个原则说了之后,下面就说了,「素富贵,行乎富贵」。这就是「素其位而行」,你在什么地位,就照着那个地位那样去做。「素富贵」你是富贵之人,你在一个「富贵」的地位。「富」是什么呢?有财富,你家里财富很多。「贵」呢?是你的政治地位很高,或者不是政治地位,除了政治地位以外,你在事业上面,你是一个银行的总经理,或是大财团里面一个董事长,这是贵。「素富贵」你处在富人,贵人的地位的时候,你就「行乎富贵」。怎么个「行乎富贵」呢?你有好多钱财,你家里有好几座银行,或是你有好几个大的公司,你的财富很多。你有这个财富,你怎么做啊?你不能说你的财富,愈多愈好,多了之后,准备交给自己的子孙,交给儿子,由儿子交给孙子,这个作法靠不住。应该怎么作法呢?你就拿这些财富,你要看看,这个人类社会,贫穷的人还是很多,你拿这个财富,救济那些贫穷之人。

  就拿现在的台湾来讲,读书人上学吧!有钱的人,你的儿女上大学,学费没有问题,你甚至于把他送到美国去留学,也没有问题。可是现在有一些穷人,他上中学的学费都缴不起,还是很多啊!你这么多的财富,你不妨就拿出来,救济这些贫穷的人,你就是在这个富的地位,你就行富应有之道。孔子讲:「富而好礼」,「富而好礼」,「礼」是什么呢?「礼」的本质就是『礼让』,把自己多余的,要让给别人。你在富有的地位,把自己的财物,要推让给别人、救济别人,你就是富有的人,「行乎富」者应有之道。

  贵呢?你在政治上,在孔子那个时候是春秋,春秋那个时候,你或者是一国之君,或是在国君朝廷里面,你是大臣、是卿大夫。无论是国君也好,大夫之家是个卿大夫也好,就是贵族的地位。在今日之下,你在政府里面的首长,机关首长,你也是贵族地位。你在贵族的地位,你就应该行乎贵族的本分。孔子教人家学道,孔子的教育,它就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利益他人,教育就是要,教一切人都要利益他人,利益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在学道上面,道业能够成就。你学道的人,处处要自私自利,遇到有名、有利,一切就不管了,要跟人家争夺了,这个修道就不能学了。

  学道的人,遇到名、遇到利,利是一切的权力,一切的利益,处处让,让给别人,自己有的也分给别人,分给别人、推让给别人,人家得到好处了,是利人了,利了人的话,你自己什么呢?你的权利也给人了,名誉也给人了,名声也给人了,你自己得的什么呢?你自己得的是在道上面进步了,你讲这个「忠恕之道」,「恕道」你学到了。所以就是这么个学法子,因此在「素富贵」,要「行乎富贵」。人家没有财富,没有政治地位,没有政治地位他就没有公权力,想做好事没办法做,有公权力,你制定一个好的政策,那就是《论语》里面讲,「惠而不费」。你用政策来利益,那些一般人民,你就是在这个「贵」,这个政治地位上面,来利益很多人。你有财富,你拿财富来救济人,你这个都是叫做「素富贵,行乎富贵」。

  那么,「素贫贱,行乎贫贱」呢?既没有财富,这是贫穷。「贱」是什么呢?「贱」这个不是指人格不好,这是讲自己,没有政治地位的人。在古代来讲,他既不是一个卿大夫,也不是国君,当然更不是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政治的地位,就是贱了,就是不在位的,没有位的这个人。那么你怎么样做呢?你不像那个有富贵的人,你拿这些政策,好的政策来利益人家,那你怎么样呢?你在贫贱的地位,你还是可以做「行乎贫贱」。怎么个「行乎贫贱」法啊?我们一般人都有这么一个,普通的话、俗话,俗话是什么呢?「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钱财的当然出钱财,出财富,有力量的我就出力量,我没有钱财我有力量。你有什么力量呢?或者你有身体,有体力,出体力,拿现在好懂的话,我到处做做义工,我也可以帮助人家,做一些好事情。

  或者你没有体力,你是个读书人,大概一般读书人,在古时候讲,古时候一般读书人,他都不注重营利事业,他不会的,他没有什么财产,但是没有财产,他读书,自己有学问、有智慧,他可以用他的言语,劝劝人家往好处去走,这个可以办得到的。拿现在好懂的话说,你用言语,你写文章好,你发表演讲也好,你这个等于是做了社会教育。你拿这个社会教育,教人家学好、学道,你这就是利他了,利益他人了。那么「素贫贱,行乎贫贱」,你用你的体力,用你的言语、文章,为社会大众来服务,这是一种积极的讲法。

  再说到「贫贱」,守住「贫贱」。孔子曾经讲,「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我们一个读书人,学道的人,可以称为一个君子了。「穷」,「穷」要「固穷」,守住自己的『人格』,不要变,无论怎么样的贫穷,自己的『人格』要守住,这就是,「素贫贱,行乎贫贱」。守住这个『人格』,继续的要『求学』、『修道』,这是「行乎贫贱」,在「贫贱」的地位,就要按照这个地位来行。那就是说我们一个『君子』,『学道』的人,不管环境如何,「富贵」的环境,我就「行乎富贵」,「贫贱」的环境,我就按照「贫贱」的环境,来『学道』、来『行道』。

  再说呢?「素夷狄,行乎夷狄」,「夷狄」在那个时候,中国以外的外族,是「夷狄」。「夷狄」是在中国以外的那些异族人,他们那个时候,大概说是没有受过礼教,礼乐的教育,大概与中国的文化不相同。他没有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他有他们的风俗习惯。你到了异族,夷狄那个,到了外族,他们那个地区。那么怎么样呢?「行乎夷狄」啊!「夷狄」有「夷狄」的风俗习惯,你到他那里是入境随俗,你随着他的风俗习惯。

  虽然随着他的风俗习惯是不错,但是你要知道,你是受过中华文化的熏陶,就孔子那个时候说,中华文化是什么呢?从伏羲氏,神农、黄帝、唐尧、虞舜,以至于,夏、商、周三代,到了孔子,这些帝王都是圣人,他们这些一方面是治国平天下,一方面拿教育,那个王道的教育来教育一般人。你是中国人,你都是接受先王的『王道』的教育,你就是到了夷狄了,你要守住你所受过的『王道』的教育,不要改变,『王道』的教育是什么呢?就是前面讲的五伦的道统。五伦的道统,就是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讲信用。你就是到夷狄,他们的风俗习惯虽然不同,你照着这样,去对待一切人,夷狄他一样欢迎你。

  为什么呢?五伦之道,这是从人的『本性』里面发出来的,你按照『本性』这样做的时候,『夷狄』虽然不明了这个道理,你以真诚的心来对待他,自然他会感动,他觉得你这个人非常好,他很欢喜地,跟你相处。他长期地很欢喜跟你相处,你慢慢地就能感化他,这个不但是对于『夷狄』,『夷狄』是人类。不但对于『夷狄』,人类能够感化,对于非人类那些动物,鸟兽,你都能够感化。在《列子》,古时候有一本书,《列子》里面讲的,那个小儿童到水边,游玩的时候,水边那个鸥啊,鸥鸟,那个鸥鸟见到儿童在里,牠也不害怕,天天跟那个儿童玩,儿童也跟那个鸥鸟在一起玩。有一天这个儿童的父亲,叫那个儿童,你明天到海边,到那个水边,你带几只鸥鸟,回来给我玩一玩,我把牠放在笼子里面,我每天都可以欣赏,那个小孩子说,这个没有问题,我明天带几只回来就好了,到了第二天,一到那个水边,还没有到的时候,那个鸥鸟赶快,通通都飞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儿童一但心里有这个意思,要想把鸥鸟捉回来,带回家关在笼子里面,那个鸟就知道了。原来没有这个心思,那个真诚心,儿童有天真的那个心,那个鸟不害怕他。

  所以说我们用真诚心,可以感动一切人,不但对于人,对于一切的动物都会感化的。这是中国文化,讲究『先王之道』就是这样,他就拿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性,「中庸天命之谓性」。根据这个理性来待人的话,你就是到『夷狄』,长期的在『夷狄』,你就能够感化『夷狄』。这个跟我们现在不相同,我们现在是,学外来的文化,外来的文化讲人权,人权实际上说实在不好,人权就是叫人家讲到,开始讲的是不错,是维护个人的权利,这还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西洋的文化,它有它的流弊,流弊是什么呢?讲到极处,个人维护自己的权利,讲到最后就是,自私自利到极处,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这就是有反效果了它跟中国文化绝不是一样的,中国文化是,处处要『恕道』,要关怀别人,放弃自己私人的利益,要让给别人,这个没有流弊的。所以有这种文化,才能真正感化人家,才能够为持家庭里的和睦,家庭里没有问题。在社会上,这个社会的风气很淳厚,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相处。绝对不会你争我夺,争夺到了最尖锐化的时候,就是杀害了,互相杀害了。

  你讲讲这个中庸之道,「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拿这个中国王道的文化,王道的敎育,拿自己所修行的功夫,来感化一切。就可以把现在社会会上这种抢劫,互相杀害的风气,可以改,不是不能改。问题是我们懂不懂这个道理,接受不接受这个道理。你接受这个道理,我可以保证,你不怕台湾现在这个,社会这么乱,你只要在上位的人,能够这样做的话,你不必在政治上互相争夺,互相争取。你就是没有政治地位,你有学术地位,你有大众传播地位,你可以把王道的敎育,来进行社会教育。那么这个社会风气,政治风气马上可以改,问题就是你不肯这样做。

  那么再说「素患难,行乎患难」,「患难」的时候,一个人我们在人世间,什么时候有「患难」,自己不知道啊,天灾人祸那么多。这还不算,我们在社会上做事情,处处跟别人都有利害冲突的,就算平常你不想害人,你做事情当中,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难免就有疏忽的地方,得罪了别人。或者我们做正人君子所做的事情,妨碍人家,断了人家的利益了,妨碍人家的利益了,遭人家的怨恨了,因此人家来陷害。免不了,我们处在今日这个社会环境,免不了,遭遇人家的陷害,这就是「患难」了。遭遇人家的陷害,普通人总是心里不平,我们要是个君子的时候,心里不要不平。在「患难」之中,我们不要怨恨人家,我们要检讨自己,反省自己,我们是不是过去,得罪了人家?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妨碍人家?这个自己反省之后,不必怨恨别人,「行乎患难」,就在「患难」之中,甚至于遭人陷害,被人家陷害之后,遭遇到监狱之牢,监狱之灾,被关到监狱里面去了,或者被人家告状了,这个都不要怨恨。

  照样地,不要忘记修养自己的道,果然这么做的时候,你应该有这个信心,虽然人家陷害你,来诬告你,你自己反省自己,于心无愧。实在没有犯法,也没有任何过失,自己还是,不要放弃自己在修道,一心在道上面来修行,你这个境界,不会很久,就可以转变过来。就是不转变过来,你要懂得儒家讲的『天命』,『天命』这个『命』,你要认命啊,认命就是说,我们这一生对不起人,没有这个事情。你过去世也免不了,对人家有不对的地方,现在是结了果,你应该接受这个事实。接受这个事实,心里还是很坦然的,你就是「素患难,行乎患难」。

  果然这么做的时候,「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无入」就是无往,「入」就是到哪里。你无论到哪里,这就是把前面,总结起来,就是说你,「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以至于「素患难,行乎患难」,在富贵的时候,你也自得,在贫贱的时候,你也自得。在夷狄的时候,到夷狄那个环境的时候,你也自得。就是在患难的时候,你也自得。你看历史也好,看古人那些小说也好,往往有,邻居他家里养的家畜,那个羊被人家偷去了,他说:你偷他的,普通人要辩白了,我哪里偷了你的羊子呢?这个人很有修养,他丝毫不辩白,可是你说我偷:好、好,我就赔,我赔你吧,要赔他。结果没有好久,羊子不是别人偷的,他那个羊在外面走失掉了,有好心的人,把牠带回来了,你看看失了羊的这个人,很羞愧了,对于被诬告的人来讲,他是受陷害了,受陷害这个事情又明白了,明白了,他也没有什么高兴的时候。就是这个「素患难,行乎患难」,不管别人对待他怎么样,他自己保持平素修道的心,不要变化,这就是「无入而不自得」。处处是自得。

  后面这有一段,郑康成的注解,郑康成的注解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是照应上面的,「不愿乎其外」,「思不出其位」是根据《论语》讲的话,《论语》是根据《周易》里面讲的话。就是你在哪一个位子,就是照哪个位子来修持的,「不出其位」。这就是「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自得」呢?「自得」是「谓所乡不失其道」,这个乡是读向,古时候这个乡字跟向是同一个字,乡是方向,向着哪里。「所乡」就是无入的意思,「无入而不自得」的意思,你所向的时候,你无论,到哪一个环境,或者是无论你在哪一个地位。「不失其道」,不要放弃你所修的这个道。君子学道,一方面自己在自修,就在自修的时候,又要教化他人,就是自修而后又同时教化他人,你这就是「不失其道」。就是『修道』、『行道』,同时候的。

  「自得」是什么呢?我们一个人,自修方面,心里时时在道上面,自己心里时时有道的时候。在富贵的时候,你也不怕人家来怎么样,又怕人家来抢你,怕人家陷害你,你在政治上有地位的人,你也不怕人家,来把你的地位抢去了。在贫贱的时候,你也自得其乐,像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一样,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那样贫困的生活,他还不改其乐呢?不改其乐就是「自得」,『自得其乐』,对于自修方面来讲。利他方面,教化他人,你在富贵的地位,你做的事情,对别人都有好处,别人得了好处,你自己觉得,啊!我今天又做一椿好事情了。心里也是得到乐,得到乐趣了,你就是「自得」了。

  就是在患难之中,在患难之中一想到,我对不起人,人家来陷害我,这是应该的,一检讨论之下我自己,这个没有什么好怨恨的。就是自己没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一想到我这一生没有对不起人,我过去世也许有对不起人家,我陷害过人家,想到这里的时候,还是自己心里很坦然。一个人心里没有怨恨,没有怨天尤人的心理,他就,能够自得其乐,也是自得。我们学《中庸》,讲究修养,果然照上面所讲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不愿乎其外」非常重要,就是不管外在的人事,一切的环境,怎么样的好也是好,不好也是好,完全要自己,就是郑康成所讲的,「不失其道」。自己随时都要,保持自己这个道不要失掉,无论处在哪个环境,都要自己保持这个道。不但自己保持这个道,处处还拿这个道,来教化他人,你就是在「素患难,行乎患难」,这个地位,你这样做的话,对别人来说,人家看了,真正是一个好学的人,他也跟着你学。

  文天祥,他在那个患难之中,对于后代的人,他那个「行乎患难」,对于后代的人,就是最好的一个教化,我们还没有遭遇到,文天祥的那种「患难」,普通人,人家对于我们一个毁谤,对于我们的利益、权力,一个陷害,那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一笑了之,心里很平静,这就是「自得」。以上都做到了,那就是「无入而不自得」,你就是个有道之人,你有道之人对于自己好处,对于社会人群,也没有不好的地方,处处对人都有好,说到这里,就是休息了。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