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召回“阴谋论”证据不足
在美国,汽车的大规模召回并非始自丰田,2006年以来就发生过多起涉及福特和通用数百万辆汽车的召回。美国政府并不想将事态扩大,尽管它早在2007年就敦促丰田解决刹车缺陷问题。
如果美国“阴谋论”成立,直接后果就是为丰田开脱了责任,美国也将因此开创一个坏的先例。但是在消费者维权意识极为强烈的美国,这似乎又是不可能的。
丰田召回事件是越闹越大了,不过也越来越有看头了。在这桩被美国媒体称为“世界汽车史上最为惨烈的召回案”中,美国政府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事发不久,美国运输部长即告诫美国丰田车主停开问题车(stop driving),随后美国国会宣布,将于2月25日举行听证会,评估丰田是否及时妥当处理了加速踏板问题。很快,在日本和中国的部分媒体上便出现了有关美国“阴谋论”的猜测:2008年丰田超越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2009年美国“三大”倒了两家,这对历来将汽车工业视为“美国荣耀”的普通民众的心理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在2009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美国汽车工业仍被视为“美国精神的标志”,丰田召回事件,正好给了美国政府一个打压日本汽车的机会。
其实,日本媒体一开始基本上是对丰田的批评和反思:此次召回事件主要是因为丰田盲目扩张而忽视了产品质量造成的;丰田在削减成本的同时忽略了风险控制;丰田的“大企业病”导致了信息沟通不畅,在多个车型发现问题之后反应迟钝,本应及早主动召回却抱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公关消灾,等等。
但在美国国会介入之后,日本媒体就像协调了口径一样集体爆发出强烈的反美情绪,代表观点主要有:美国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考虑,正在重演1980年代对日本汽车的打压政策;通用垮台之后,美国汽车工业元气大伤,美国政府不思反省,反而拿丰田当替罪羊;美国人“小题大做”,其政治气候就是奥巴马政府提前为今年的中期选举拉拢人心。
面对“盟友”的过激反应,美国政府什么态度呢?近日,美国运输部长对美联社谈了这样几点:一、他所说的“stop driving”的本意是建议丰田车主在隐患排除之前先不要开车,除此并无他意;二、自2007年开始,美国政府就敦促丰田对刹车隐患采取措施,有关文件可以公开。三、美国是一个法治社会,美国民众的诉讼意识非常强,现在出了人命,政府不说话就是“不作为”。
美联社据此认为,美国运输部长可能不想将事态扩大,但是,美国政府在新通用和克莱斯勒中持有股份,却使其陷于“说不清”的尴尬处境。美国学界和专业咨询机构也多有持此看法的。
那么美国“阴谋论”之说是否成立呢?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在美国,汽车的大规模召回并非始自丰田。2006年4月,福特因引擎点火存在短路隐患,主动召回790万辆汽车;2008年10月,福特因凡士通轮胎爆胎案被迫召回650万条缺陷轮胎,涉及上百万辆汽车,致使当年亏损54亿美元。2009年4月,通用因一款车的发动机漏油隐患主动召回150万辆汽车。在更早时间的1970和1980年代,通用和福特就都有过数百万辆汽车的召回。
其次,丰田公司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底,丰田在美国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3.6万人和16.6万人。就业岗位对美国有多重要?在多起美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直接起因的就业岗位流失也不过数千个而已。
再有,从美国汽车博客和丰田车主论坛的内容来看,对丰田的敌对情绪并不占主导,相反,倒是有多位网民质问CNN,如果针对10余起丰田普锐斯的投诉使用“堆积”(pile on)一词,那么涉及到90万辆雪佛兰Cobalt车主安全的一千多起有关转向助力失灵的投诉又该用什么词?此外,从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来看,通用、福特对丰田的“落井下石”虽然不是很光彩,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市场行为。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美国“阴谋论”成立,直接后果就是为丰田开脱了责任——美国所有的官方调查数据都会因背后的政治因素而变得不可信,最终受损的将是美国政府的诚信。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将因此开创一个坏的先例,在所有国际程度较深的行业,任何技术和商业道德问题都可能拿东道国的“国家利益”来说事,真正的产品质量缺陷被掩盖,最后倒霉的只能是消费者。而这种情况,在消费者维权意识堪称世界第一的美国又是不可能的。
丰田的销量肯定会在短期内下降,美国政府的调查也在深入,比刹车缺陷更要命的是,美方已有专家在怀疑丰田车自动加速,很可能是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存在问题。但是这一切丰田都认了,最新消息说,丰田章男将亲自前往美国国会接受质询。这是丰田的勇气,也是丰田的“可怕”之处 ——迄今为止,丰田自己没有说过一句美国“阴谋论”的话,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品牌的自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