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了之不如一笑了之
中央电视台中播出《中国戏剧百年》节目,其中讲到老舍先生。老舍作为戏剧作家、作为一名幽默大师,对于中国的文学、戏剧和幽默发展都做出了突出了贡献。但是很可惜,老舍在“文革”中自杀了。而按照老舍的幽默性格,他本不该死的!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压力化解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一死了之,其代表人物是屈原,第二种方法是一走了之,其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第三种是一醉了之,其代表人物是李白,第四种方法是一笑了之,其代表人物是苏东坡。在健康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问题不在于压力本身,问题在于对压力的态度。面对同等的压力,苏东坡的化解方法是“烦但不闲着,痛并快乐着”。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练就“一笑了之”的功夫。在上述四人中,苏东坡的压力比谁都大,烦恼比谁都多,但他“苦日子好过”,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便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苏东坡的笑,是苦恼人之笑。一般人笑不出来,他还能笑出来。这种幽默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获得的。
所以,一死了之不如一笑之,是苏东坡给后人留下的巨大启示。
笑一笑 十年少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人缺什么?缺的是幽默感。幽默是个宝!
具体地说,幽默十一种创新能力,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生活智慧的突出表现。心理学认为,认知不协调是幽默的源泉。认为人们是在感受到认知的不协调时而发笑。幽默感是一种捕捉生活中乖谬现象的敏感力,也是一种巧妙地揭露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的智力,其效果令人发笑,耐人寻味却又不引起反感。
心理学有大量的研究证明,笑对人的身体的健康很重要,当然,那不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笑,而是一种幽默的笑,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幽默给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种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轻松的无意识过程。当然这是一种修炼。我们要不断修炼这种功夫,培养这样一种视野,就好像开了幽默的“慧眼”,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欢乐之中。
弗洛伊德曾言:“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儒家正统思想扼杀了幽默
幽默在中国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但是中国人一向不重视幽默,这与儒家思想强调“三纲五常”“君子不苟言笑”有关。其实,孔子不仅鄙视幽默,还亲手扼杀幽默表演者。公元前500年,鲁国国君和齐国国君在孔子(时任鲁国司寇)的安排下,在峡谷搞了一次“聚餐”,找了一些“俳优”(逗乐的人)来表演。结果孔子认为这不和适宜,冒犯君王,就下令将俳优问斩了。这后来被人称作“峡谷事件”。从此,开玩笑被认为是不入流,士大夫们都要一本正经的才对。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纪晓岚等少数人敢在君子面前开玩笑。此外,儒家文化也推崇中庸之道,讲求做事不过分,而太过幽默则是不好的。
林语堂是现代幽默第一人
2500年来,国人一直不敢幽默,一直到满清被推翻后,国人才开始享受幽默。1920年代,林语堂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晨报副刊》,1924年5月23日)中说:“我早就想要做一篇论‘幽默’(Humour)的文章,讲中国文学史上及今日文学界的一个最大缺憾(“幽默”或作“诙摹”略近德法文音)。”这是幽默一词的诞生。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国民运动。“可惜那时时机不成熟,因为当时的中国兵荒马乱,国家动荡,国人很难享受幽默。建国后,由于政治运动,大家说话也都很谨慎。
改革开放后,中国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真正迎来了中国人开心大笑,幽默的时代。相声、小品受到大众的追捧和喜爱。
林语堂曾开玩笑说:“作报告就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幽默的最高境界是智慧
我们所讲的幽默与滑稽、讽刺是不同的。幽默是与人为善的,是和谐社会关系的,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是一种创新的表现。滑稽我们大都理解为动作上的幽默,或者是一种自贬式的幽默,未必能达到一种完全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讽刺就是完全拿对方开涮了,是充满敌意的。
莎士比亚曾说“笑要有智慧,幽默不单是要单纯逗乐还有排斥庸俗。”真正的幽默是创新能力的开发,是生活中的机智和智慧,是人格魅力的表现,幽默与潜能开发、智慧提取关系很密切,对提高身体健康和国民素质也很重要。
加拿大作家李科克认为,幽默的本质是通情达理,是一种存在于事物的热情和温情的同情,它的本质是爱,而不是蔑视。笑,决不是一件滑稽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幽默,幽默是智慧,滑稽只是给大家逗乐,但是不能给人一种内心的舒畅,所以我们要达到笑的最高境界——幽默。
幽默也是有层次的。我们要培养个人的幽默地鉴赏能力,包括培养对幽默的认识能力,表现能力。还要有幽默的分辨能力,要能分辨高雅幽默和粗俗幽默,智慧幽默和简单搞笑。由此,我把幽默分成几类,智慧型和可笑性。如果是高可笑性,低智慧性,那就是滑稽贫嘴,表现为哗众取宠,令人发笑但不令人心切,所以只能给人带来嘲笑;低可笑性,低智慧性,那就是荒谬怪诞,表现为胡言乱语、损人损己,不令人发笑也不令自己发笑,令人作呕;如果是高智慧性,低可笑性那就是讥讽,表现为恶语伤人,令人发笑,却也令人难堪,是与人为恶,不是与人为善的;高智慧性,高可笑性那就是幽默风趣,表现为耐人寻味,令人敬佩。
曾经有一个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讥讽中国人。但是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这就是高智慧性,高可笑性,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幽默是潜能开发
幽默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每个人不断开发的潜能。而怎样培养以个人的幽默感,我建议:每天看一篇关于幽默的资料;每天搜集一个以上的幽默故事,不光看,看了以后要记下来;讲述一段幽默笑话,不光自己去搜集,还要和别人分享;总结一条以上的幽默。如果我们不断地像这个方向努力,自己就来了幽默感了。
由此,我希望能推动一个幽默运动,把幽默变成每个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