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上找魂 软硬并重 走出东莞第二春——东莞文化强市战略路径思考


1985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市),以原东莞县行政区域为东莞市行政区域;1988年1月7日,国务院国函6号文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莞升级为地级市,从此意味着东莞市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面前;也意味着东莞人民开始肩负起比其他地区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扶持和东莞市政府和人民的同心协力下,东莞在很多方面渐渐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但是精神文明的脚步慢了;文化建设的脚步落后了,为什么?
不要找借口,发展经济没有人说必须牺牲文化,根源上是一直缺乏系统思考,就连两手住都没做到,单脑思维单体发展的东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文化的构建,市政府的文化强市战略正是这个百年不遇的契机。
    首先,在关键处查找问题和机遇。
第一、从地域特色上找。
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东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以纯农业为主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名震海内外的国际制造业名城,原因还在?东莞城市的地域特色大有文章可为。
第二、从人口结构上找。
东莞是有名的移民城市,将近2:7的比例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难以想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只看到杂居居民素质的良莠不齐,更多我们要放开眼界、引导挖掘特色各异的人群的文化元素,共同铸造东莞特色文化。美国的例子就是最好哦证明。
第三、从传统基因上找。
基因有新有旧,基因有好有坏,东莞经济大踏步发展的几十年,落下了很多病根,制造业、服务业、公关治安等等都是“有口皆碑”,为什么?缺乏了精神文明的引导,被一味的“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其他可以牺牲”的论调给扼杀了。
第四、从科技发展上找。
支撑东莞发展的最核心的东西在哪里?文化建设最能出彩和深入人心的路径和捷径在哪里?迅速扭转东莞形象的方法需要搭载什么?科技。科技水平不能只一味支持经济发展,科技还能助飞精神文化大踏步迈进。
其次要转变几个观念误区。
第一、硬件投入与软性渗透比例要恰当。
大多城市,尤其是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城市,搞文化建设一贯采取大手笔的大兴土木工程,自以为种上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其实这种思路是偏激和一厢情愿的。建造冷冰冰、搞得红红火火的硬件设施并不能自然而然让城市居民感受到文化气息的浓厚,要配合以相等投入的软性文化因素渗透才能将文化的力量扎根在市民心田。
第二、系统观与片面论要权衡。
文化强市战略不是积极响应广东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战略转移的一个砝码,更不是一个迎合,这是最好的契机。不仅仅是广东,文化建设是国家战略,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在东莞文化建设上,必须坚持紧密围绕在国家、广东的宏观要求下,更要深入切实结合东莞特色,从系统观上找思路、路径、方法,全局意识、特色建设。
第三、区别好轰轰烈烈与实实在在的关系。
一提到文化建设,喜欢冠以轰轰烈烈,口号活动、红歌热舞等等形式化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是必然需要的,但是要有主次,首先是形式之上的内容层面要做到有内涵、有要求、有品位、有高度,这样先实实在在,辅以轰轰烈烈,才能出真效、实效、高效。
再次,要打造几个基础亮点工程。
建议实施“12345”文化强市战略建设措施。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东莞文化强市战略五年战略规划》,并配套做好阶段计划,遵循“调研、研究、探讨、确定、实施、检核”六步走。
一个目标:
力争用3-5年时间,将东莞打造成为有文化底蕴、有文化特色、有文化创新的建设省级、国家级标杆。
二个阶段:
2年左右为第一个建设阶段,4-5年为第二个建设阶段。
三大设施:
建造一座百年文化殿堂:
建设一条东莞文化街道:
打造一批文化示范社区:
四个动作:
撰写一套文化书籍:
拍摄系列文化影像:
创造系列文化歌曲:
创意主题文化活动:
五类实体:
打造几类文化体系研究机构:
培育几批文化产业重点企业:
引领几层文化建设典型学校:
竞争几批文化实施先进单位:
完善几套文化建设素质工程:
六步走:
调研、研究、探讨、确定、实施、检核。
 
 
 

重要备注:民间智慧的零星点滴,这个阶段可能帮助不大,更多首要的是在系统上、根源上,来源于调研基础素材,按照“123456”实施策略,既按部就班又重点鲜明的抓住这个百年机遇,把东莞形象提升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