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昌盛的今天,倘有人对圣贤言论说三道四,要么会被所谓国学专家们嗤之以鼻,名曰:乳臭未干,狗屁不通;要么会被国学的粉丝们人人喊打,骂曰:目无祖宗,千夫所指。
于是,目下的中国,到处都是一片国学的喝彩与鼓掌之声,就连一些企业家们也去凑热闹。当然,其中不乏那些具备深厚的国学底蕴,能否将国学之道应用到企业管理的“真专家”,也有很多企业确实是因为发展到某个阶段出现迷茫与困惑,试图从国学中寻找解脱之法。但问题是,又有多少企业家是在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国学之于企业价值几何的情况下,便跟随“读国学,明管理”的浩浩奔流,赶场式的倾听国学大师们的“耳提面命”。
至于这些短时间内被包装出来,就连是否读懂文言文还未尝可知的“伪国学大师”,能否将中国企业的问题与圣贤理论相结合,进而产生“中国当代特色”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被人所关注,关键的问题已经转化为:作为企业家,如果你听过国学课程,继而你的企业出现转机获得突破,那么国学大师们会说,是国学帮助了你,你要继续深造;如果你读过国学课程,企业的问题和现状依然不能改观,对不起,国学大师们会说你学艺不精,需交钱复读,方可“转危为安”。总之,问题如果没有解决,肯定不是国学大师的理论不对,而是你的实践和理解出了问题,想来还是自己悟道不深,需重新接受国学洗礼。
其实,老祖宗和国学都很无辜。当需要圣贤之道的时候,国学和老祖宗他们被从故纸堆里抬将出来,无论是否乐意,都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才华横溢者进行包装,然后拿到市场上吆喝卖钱;当不需要圣贤之道的时候,国学和老祖宗又被重新抛弃在图书馆里,无论书本上有多少尘土,那些已经靠祖宗基业赚到钱的人都不会去清扫尘埃,这与国学热之时他们大肆翻印国学书籍赚得盆满钵盈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逐利是商人的天性,只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本无可厚非。在这里,我们不去评论在商业层面,目前国学热背后的利益驱动,也不去讨论国学在什么样的假设和逻辑下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任何理论应用都必须有前提假设),我们要问的问题是:
1.普罗大众所理解的国学,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完成转型。
要知道,企业家和员工是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经典的国学典籍,即便是抽出时间,指望他们在业绩和绩效压力之下,静下心来学习也是难上加难,所以企业所谈的国学,一定不是复杂、晦涩、拗口、难懂的国学经典,而是“国学管理应用”之类的实践指南,说普通员工断章取义也好,说他们不懂的修身养性也好(说这些话的人往往是没有业绩压力或者说不用为企业生存承担责任的专家学者们,站着说话肯定不腰疼),现实就是,他们必须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拿到最有效的方法,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被淘汰。
2.如果国学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那么企业如何才能落地。
别指望企业家自己搞明白之后就去帮助团队去获得提升,第一是他们没时间,第二是企业不是学校,不能等到企业家搞明白了再去落实,企业的问题可不会暂时停顿下来等待解决。在“国学平民化”这个主题上,我们看到诸如《百家讲坛》的名师们,给予了老百姓或深或浅,或精彩或平庸的解读,大众将此作为修身养性之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更能陶冶情操,为国学启蒙而欢愉。然则,企业面对的现实问题则是“国学实践化、国学操作化、国学工具化”,但只要提到工具、操作,很多国学专家又要对我等教训一番:堂堂国学,岂容尔等世俗化,圣人之言端乎心,若被断章取义沦丧为工具、方法,实为国学之悲。一句话,原来国学专家们从来从没有把“国学理论降生到企业”作为命题,他们唯恐如此会玷污了国学的琅琅清誉,企业家妄想将国学应用到企业转型或突破,只是一厢情愿,大师们的本意从来都是论道,而不是“知行合一”。
3.国学是追逐时尚的外衣,还是企业治病的良方。
近十年以来,中国企业管理的弊病之一就是“标签化”,德鲁克先生就深受其害。当德鲁克理论风行中国之时,凡是和德鲁克有关的东西都被贴上了神奇的标签,一夜之间,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认为:通用汽车的成就是受益于德鲁克,IBM的成功是受益于德鲁克,GE的发展是受益于德鲁克,微软的崛起是受益于德鲁克,麦当劳的增长是受益于德鲁克。无论这些企业真实的历程是什么,重要的是,人们愿意像照镜子一般,将这些企业成功的地方照射到德鲁克的光辉理论之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鲁克先生本人却一再强调,他在管理的实践中,对这些伟大的企业贡献甚微(当然也有德鲁克本人谦逊的一面)。
这还不要紧,后来甚至有人把张瑞敏砸冰箱,柳传志选接班人,王石打造万科的职业化,华为的狼性团队管理等等,也统统归纳为德鲁克理论的光辉照耀。而事实的真相是,当年这些企业家在做决定之时,多数情况是被逼无奈的选择,但这早已被事后诸葛亮们演绎为他们都是德鲁克理论的弟子,都因为德鲁克思想的影响才会带领企业取得今日成就。
荒谬总始于绝对。如果满足于一些概念化、时尚化的主题传播,那么德鲁克之后,如今的稻盛和夫又开始接受“标签化”的捆绑,“活法”、“干法”等等开始成为很多企业家解读成功原因的关键词。国学也是如此,如果被当作企业追逐时尚的外衣,那么国学之风也仅仅是“雁过无声”,等热度已过,大家开始追逐新的东西,或许国学又将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比如前几年国学最热的是老(子)庄(子),这两年最热的是孔(子)孟(子),那么接下来是不是法(家)、墨(子)呢?一旦被“标签化”,人们关注的就永远都不是内容,而是形式,这样的东西拿到企业,被说治病救企,不糟蹋企业钱财,不牵扯员工精力,不破坏企业发展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正因如此,问题的真相是,国学也已经被“标签化”捆绑。国学如果仅仅作为时尚被追逐,很快企业又将会因为失望而对国学避而远之,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游戏,不知在企业上演过多少次。事实上,不是德鲁克不好,不是稻盛和服不好,不是质量管理不好,不是六西格玛不好,不是国学不好,而是帮助企业学习和应用这些经典的地方出了问题,如果应用本身存在问题,再好的理论都只是时尚的花瓶。
(未完,待续)
都是国学惹得祸?
评论
编辑推荐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