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思想中发掘经营智慧


  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都懂得“商场如战场”的法则。可是如何从“战场”的经验和智慧中去领会企业经营管理的奥妙和方法,又是我们许多成功企业家思考而又未深思的问题。毛泽东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战略家和理论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立了一整套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战略决策思想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经营企业犹如带兵打仗,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对于指导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组织实施战略管理、实现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是我们从毛泽东思想中发掘经营智慧的点滴体会,提出来和各位企业家共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何谓知己知彼?所谓“己”,指主观方面,实践活动的主体,战争中的我方,自己的营垒,集团,决策者本人;所谓“彼”,指客观方面,实践活动的客体,战争中的敌方,他人的营垒集团,对立一方的决策者本人等等。毛泽东面对中国革命最复杂最严酷的困难时,都能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观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比任何别的领导人都更憎恶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并成功的战胜了它。精通孙子兵法的毛泽东,不是一般的“知己知彼”论者,“己”对毛泽东来说,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作为领袖,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包括它的革命性和弱点,其了解的深刻和彻底,在世界各国的革命领袖中是无可比拟的。通过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就可以领会关于知己知彼的其中道理。他无论对中国历史命运的思考,对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决策,都能从实际出发,挥洒自如,指引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了解历史,又了解现状的所谓“古今中外法”,已成为中国坚持唯物主义的有口皆碑的经典名句,也成为各级领导者所遵循的唯物主义的模式和风范。对于企业家来说,“己”就是企业自身它包括产品结构、企业规模、内部组织和人力资源等等;“彼”就是竞争对手、国内外市场环境、消费心理需求、国家政策等等。企业战略管理的决策者可以从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思想中领悟到,不但要“知己”更要“知彼”的战略决策观实施战略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从成功走向成功。

  

  统筹兼顾 和谐发展

  毛泽东多次反复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革命的主体”,是“上帝”,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并反复告诫全党,要每一个同志都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任何一个懂得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人,都能够或善于作出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团结人民为之奋斗的决策。更为关键的是,要善于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或历史关头,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把握住中国工人阶级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革命同路人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共同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各自利益的热点和交汇点,统筹兼顾提出正确的目标和纲领,采取最恰当的组织形式,使绝大多数人振奋起来,团结起来,为着包涵自己利益在内的共同利益自觉地去奋斗、去创造,甚至去流血牺牲而在所不惜。这是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的实践,以及他特有的马克思主义的洞察力、凝聚力和风范的体现。因此,说毛泽东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不如说他团结了整个中华民族。

  一切决策的实质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之争、利害之争进行最好的处置。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决策所面临的利益包括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各阶层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地方的利益、团体的利益、甚至家族利益……等。企业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呢?是整个企业的团队,是这个团队中的每一员。如果竞争对手的团队中有矛盾、有缺口、有破裂,就可以为我所用,战胜对手。如果自己的团队中也有分歧、有对立、有缺口、有分裂,如果不能恰当处置,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被敌人战胜。对于每一个企业家来说,任何一项战略决策,都必须统筹兼顾企业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精神为共同利益而奋斗。否则,谈不上任何决策的正确性,也绝不可能取得任何的成功。对任何企业和组织来说,和谐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在企业内外形成和谐共存、团结协作的文化理念是企业成功的基石。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企业高管、全体员工、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政府社区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统筹兼顾才能真正获得全面的快速发展。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企业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家。
 

  认识人性 以人为本

  在毛泽东的战略决策理论和实践中,人的因素永远高于物的因素。毛泽东既重视人在决策中的地位,又重视处于决策地位的人。前者指大多数人,或人民;后者指少数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毛泽东在思考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深谋远虑和现实决策中,把人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符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毛泽东比一切人道主义者和以“人性、人权”来标榜的理论家更了解人、更相信人、更爱人,一切以人为本。因为他最具体最实际地关心普通老百姓并最成功的教育和引导亿万人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人就有了一切,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毛泽东重视决策中人的因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十分重视决策者本身的素质。他有一句名言:“我们不以要求事实上的常胜将军,这是从古以来就很少的。我们要求在战争过程中一般地打胜仗的勇敢而明智的将军——智勇双全的将军。”这是毛泽东对一切组织者、指挥者和领导者的素质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勇敢而明智。总之,对实施战略决策面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避免盲动和幼稚、忽左忽右摇摆、畏缩不前。这就是毛泽东对决策者反复强调的修养:“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学习。” 这里面包括了一方面要正确地了解和掌握人性及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用好每一个人。

  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效益直接贡献的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先进设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先进设备是由人来操作和创造的,之所以正常运转还是要依靠人来完成。所以人的行为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现代管理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尊重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能,它决定人的行为,是人活动的动力,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才能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不但要关心人的物质,更要关心人的精神需求,使员工通过企业的贡献,不但物质上得到应有的满足,精神是也找到了依托和归属。对于企业战略的决策者来说,决策的胜负同样完全决定于决策者的素质即勇敢和明智的程度。因此,对于企业战略决策者来说,企业实施战略决策要取得成功,企业家就应该象毛泽东那样去认识“人”、去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发掘人性、以人为本。 人是是一切企业成败的关键。

  毛泽东之所以智慧出众、胆识超群,不仅是因为他个人具有突出的聪明才智和意志品格,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获得智慧的正确方法。毛泽东曾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便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他的经验之谈。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这八个字看似简单浅显,实则奥妙无穷,它从方法论的高度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群众、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有了这个方法,毛泽东就突破了个人才智、阅历的局限,而步入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他向实践寻求答案,向群众寻求方法,向历史寻求借鉴,找到了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毛泽东的思想和智慧同样也是我们企业家经营企业的重要理论宝库,是企业家创造奇迹和走向成功的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