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效率的提高 ——笑谈效率之三 为什么要提出劳动效率问题?就是因为有大量低效、无效和负效的劳动存在。 不同的劳动常常会有不同的效率,相同的劳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为不同对象服务,其劳动的效率有时也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为同样的对象提供同样的产品或服务,随着劳动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动的效率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只是象《西方经济学》所说的那样效用递减,而是视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内容的具体需要数量状况而各不相同。 在需要劳动观看来,提高劳动效率的过程,就是努力使劳动与需要在内容、数量、质量、时间、空间、轻重缓急及其变化方向上相互适应的过程。 劳动的效率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劳动效率=劳动有效值×劳动生产率 此式是说,劳动效率就是在现有的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在完全符合人们客观需要的方向上做工的劳动生产率,它反映了每个劳动团队或个人创造价值的速率。 式中,劳动有效值是指劳动与需要在内容、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吻合程度。 如生产某种产品100只,只有90只是合格的,那么该次劳动的质量有效值为0.9。又如你的特定服务对象需要某种特定用途、构造和规格的产品80只,你却生产了100只,那么该次劳动的数量有效值为0.8。再如你的服务对象要求你把某货物往南运一百公里,你却往北运了一百公里,则你该次劳动的空间有效值为负1。 在实际生活中,劳动与需要只是部分地相吻合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如某企业生产了1亿元产值的纸张,却同时造成了要花1千万元才能治理的环境污染,这叫做劳动内容与人们的客观需要内容部分相符;又如,假定全球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速率为3万亿斤/年(包括充分储备),可实际生产部门每年生产了4万亿斤,这叫做劳动与需要在速率上的部分相符;如果生产数量(或生产速率)把握的很好,每年正好生产3万亿斤,但这3万亿斤粮食只有2万亿斤是好的没有发霉也没有残留农药的,另外1万亿斤是严重霉变和残留农药严重超标不能食用的,这叫做劳动与需要在质量上的部分相符;再如从南昌发送粮食至北京和上海,结果你都发送给了北京,这叫做劳动与需要在空间上的部分相符等等。正因为如此,于是就有了劳动有效值问题。 再以人们最关心的住房建设为例:且不说美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为74年,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为132年,就以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为质量参照标准,而我国住房的实际平均寿命仅25——30年,其质量有效值大约为40%,加上这些房子大都有个空置时间,假设平均空置时间为3年,即住房建设的时间与人们客观需要的时间吻合率(即有效值)为90%。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我国住房建设的实际劳动效率约为目标效率的36%(这里还未考虑其它因素)。 一般地说,形式上相同的劳动其有效值未必是相等的。例如:以钢做刀比以铜做刀更有效,按服务对象的需要烹调比不按服务对象的需要烹调更有效,安全正点到位的运输比不安全正点到位的运输更有效,手到病除比手到病不除的治疗更有效,把商品从产地或供过于求的市场运到供不应求的市场,比运到一个供求饱和的市场更有效,在渔群出没的海域捕鱼比在无鱼群出没的海域捕鱼更有效,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比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更有效。 就每个劳动集体或劳动者个人来说,即使在同一客观条件下从事同一内容的劳动,由于其主观努力不同,其在不同时间里所进行的劳动之有效值也是不同的。例如:某工人生产了100个机器零件,其中正品90只,次品8只,废品2只。假定该产品完全适合市场需要,即决策环节的劳动有效值为100%,那么,他的这次劳动,生产合格品时的劳动有效值是充分的,生产次品时的劳动有效值是非充分的,生产废品时的劳动有效值则是负数的。 所以说,“不同的物质在经过相同的劳动加工后未必会获得相同的价值,同一种物质在经过相似的劳动过程后也未必会获得相同的价值。价值的奥妙不在于劳动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劳动的内在本质。”(参见我的《论需要劳动观价值原理》一文) 效率公式告诉我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等于劳动效率的提高。劳动效率不单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且与劳动的有效值成正比。要提高劳动的效率,不但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须努力提高劳动的有效值。劳动生产率只有当它运用于适合人们客观需要的方面才能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相应的效益和效率。所以,工人多的企业未必就比工人少的企业创造的效益多,劳动力多的国家未必就比劳动力少的国家创造的价值多。在有些企业机器设备越多所创造的效益也越多;在另一些企业机器设备越多只是包袱越大。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总是与他们的平均劳动效率成正比的,而并不是与他们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成正比的。 要提高劳动效率,除了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还须努力使人们的劳动在内容、数量、质量、时间、空间、轻重缓急及其变化等方面充分适合于人们的客观需要。劳动与需要在内容、数量、质量、时间、空间、轻重缓急及其变化等方面的吻合程度越高,劳动的有效值也就越大,相应的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劳动效率也越大。而当劳动与需要在内容、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等方面大部不吻合时,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的负效率也越高,即生产出来的东西越多,所做的无用功也越多,浪费也就越大。千万不要以为劳动生产率高、机器设备多的企业劳动效率一定就高,也不要以为对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仅仅只与劳动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三个要素相联系,真实生活告诉我们:许多的过剩和积压,大多仅仅只是劳动的时空和速率与人们客观需要的时空和速率不符或不够吻合,从而使劳动的效率大打折扣。不切合人们客观需要的劳动是没有价值的,不能充分适合人们客观需要的劳动其有效值是要打折扣的,有损于人们客观需要的劳动其有效值则是负数的。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由于它不研究劳动的有效值问题,因而他不可能从理论上指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的区别,这也是该理论的重要缺陷之一,也是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至于那种“干好不如干坏”,“以劣逐良”大行其道的制度体制我是更加的不敢恭维。 总之,提高劳动的效率是我们经济实践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然许多低效的劳动在某些情况下是在所难免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可以改进的。一切无效劳动和负效劳动都是傻劳动,不要以为凡劳动就一定有效率,一定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