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稿:房地产乌龙式调控


  • 三次调控 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傅硕】月朦胧鸟朦胧,房地产最乌龙,从年初温总理誓言拿高房价开刀,到年底感叹“房价就是降不下来”,从年初调控由信托监管开始,到年底再次严查信托,诸多政策反复轮回。透过这一年的盘点,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房地产市场转型的路径: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然而过程充满纠结,2010年值得玩味。

    第一波调控组合拳高举轻放

    在2009年的最后一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讲话似乎给2010年定下了基调:每天上网看到大量网民对房价的意见,甚至很尖锐的批评。房价在一些地区和城市上涨过快,也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温家宝讲话的两个星期前,政策调整已经开始。12月14日,国务院出台“国四条”;12月17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规定开发商拿地首付不得低于地价款的50%;12月23日,国土部明示要处置房地产开发闲置土地。

    2009年的高房价离不开天量货币的发放。而让开发商不安和担心的重要一点是,政府是否会紧缩银根。据媒体报道,2010年1月份的第1周,全国银行新增贷款超过6000亿元,强烈超预期。据此测算,2010年新增贷款至少会突破2.4万亿。几乎所有人都乐观确信,被收紧的流动性将开始狂奔“出逃”,除了房地产,还能是哪里?

    流动性狂奔“出逃”大戏首先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起源地海南上演。1月中下旬,一份来自民间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称,已经有超过4000亿元的浙商资本涌入海南房地产市场。无论是土地市场还是住宅销售市场,只能用疯狂两字来形容。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这一次出台的政策比2008年底颁发的仅仅多了“平稳”两字,但内容已经截然不同。

    在3月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要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然而据人大财经委2009年10月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8月底,全国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2010年1月19日的国土部会议上透露的消息也称,2009年1至11月,我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27.54万亩,仅完成年度计划供应量的46.66%,不足一半。

    房价越调控越上涨,土地越调控越疯狂。“这里有个深刻的问题,我们的财政体制还没有理顺,中国大量的流动性投资渠道有限,股市盘整不前,其他渠道基本没有,因此很大部分的钱去追求房地产,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不断地上涨。”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一语中的。地方政府虽然被要求在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方面承担很大的责任,但事实上,地方政府目前并没有这个财务能力去大规模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因此,依靠此来平衡市场供求并不现实。

    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冒出三个“地王”,且皆被央企横扫。如果这还不够刺激,还有更狠的:两天后,北京又一口气捧出7宗地块,大望京地块还差点被央企保利又一次刷新地王的纪录。房价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

    “两会”结束后,房价没有下降,甚至没有缓慢增长,而是出现新一轮疯涨。

    任志强把话题引向了政府,称“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垄断是高房价产生的根源之一。如果土地价格一直维持高位,解决高房价问题将是痴人说梦。” 土地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作为有限。但紧缩银根就简单很多。早在两会之前,2月下旬,银监会就发布《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收紧房地产的信托融资渠道。

    银监会3月26日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提出四大防控要求,包括禁止对囤地捂盘的地产商发放新增贷款,查处其重复抵押问题,对78家国资委勒令要退出地产的央企相关贷款项目不予授信,监测查处贷款违规流入房市。

    继“国四条”、“国十一条”等调控政策之后,国土资源部发文,要求开发商今后在拿地时一律按照底价的20%缴纳保证金,成交后,需在一个月内缴清成交价50%的首付款。

    除了对房地产企业紧缩银根,对购房者同样紧缩。4月15日国务院发文,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4月17日,国务院对三套房贷提出具体要求:在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4月19日建设部发“53号令”:未取得预售证的商品房,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预销售,取得预售证的项目,要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准售房源及每套房屋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

    联系到2009年上市房企频遭破发,银行放贷收紧,土价款首付50%等政策,房企的资金渠道越来越窄。

    5月11日大清早,央视向全国人民公布了一则令人兴奋的消息:北京房价下降近8000元!

    正当大家准备为房价回落大声欢呼之际,任志强戳破了降价真相:房价大幅下跌是因为北京不给高价房发放预售许可证!少了高价的新盘入市,自然房价就下跌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深圳。均价仅为5200元/平方米的限价房统计进入了新房成交系统。

    对此,任志强亦忍不住感慨:“我不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但更希望政府用市场化的手段调控,而不是坚持用非理性的、非制度化、非法律化的行政手段进行恶性的干预。”

  •  

    调控新棋局

    房地产调控进入转换思路的转型期。

    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以及石油、航空等行业。同时,也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享受相应的政策性住房建设政策。

    中央政府着力解决流动性问题,民资该往哪儿去,路径已经指得很明了。本来“盖房不如买房,买房不如炒房”。如今,政府希望他们换个说法——“买房不如炒房,炒房不如盖房”。

    中央对于保障房建设,与各地方政府立了 “军令状”,同时列入政绩考核。比如北京2010年的住房土地供应量约为2500公顷,其中50%为保障性住房用地,而上海2010年的1100万平米的土地供应中,有65%是用于保障性住房。

    然而中央财政拟安排的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仅比上年增加81亿元。这笔款项是否能够激起地方政府要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计划的热情,还有待解决。财政部部长谢旭人6月23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时也透露,2009年国内保障性住房支出26.43亿元,完成预算的84.2%。与此同时,不少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困难。有的省份中央补助12.93亿元已全部到位,而地方需配套的67亿元却难以落实。根据2009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国需要投入167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93亿元,占29.4%;地方配套1183亿元,占70.6%。在企业经营困难、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2009年,地方政府事实上难以成为住房保障的财政主力。

    但是签了“军令状”,办法总比问题多。

    调控转向

    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中央政府对房价不会手软的时候,温总理又讲话了。他说,中国经济政策要“适时适度”,要注意“多政策叠加的负面效应”。

    6月28日和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经济形势座谈会,据参会的一名全国人大财经委官员透露称,会议的一个基本基调就是对下半年经济的担心,“既有大起的可能,也有大落的风险”,而基于经济指标下滑的担忧,新的经济刺激措施有可能卷土重来。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这次声势浩大的“史上最严厉”调控新政已经转型,失去了方向。

    7月12日晚些时候,银监会及住建部网站的重要位置已经挂出文件,一个表示“要继续严格执行二套及以上房贷政策不动摇”;另一个则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国发[2010]10号文件及相关配套措施”。

    任志强对政策转向非常不理解,他说,“国税总局出面澄清地方无权出台税政,发改委澄清房地产没有绑架中国经济,温总理说防止政策叠加作用,胡总书记说世界经济前景尚不稳定,新华社再强调刚性需求,要有堵有疏。政策再现不确定性。”

    调控政策左摇右摆。

    调控重回轨道

    7月27日,央行发布的《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明确指出,虽然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速放缓,但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未来经济放缓趋稳的可能性更大。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经济下行的预期被调整之后,“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面临二次探底危机”的言论自然就消失了。监管层再一次坚定了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的立场,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出通知,对引导民间投资进行了部委间的分工,其中就包括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等领域,希望将民间投资培养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8月3日,国土部1457宗闲置土地“黑名单”引发热议,闲置面积近万公顷,涉及的合同总价款高达2560947.855万元,最长闲置时间接近20年,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有传言称,国土部已将这样一份闲置土地名单移交给了银监会,让银监会“照单抓药”。

    房价似乎会降。

    8月30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微博上写道:今天有媒体报道,北京珠江拉维小镇新楼盘降价万元以上,从每平米2.7万元降到了1万元。他忍不住请教老潘:房价走势如何?潘石屹直截了当回应:快扛不住了!

    在9月的前一周,银监会要求银行暂停发放开发贷;9月1日,银监会人士再次强调,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楼市投机、投资需求;9月7日,更有消息称银监会正在讨论,年末商业银行按照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2.5%的比例计提拨备,以此限制银行的放贷冲动。

    联系央行公布的8月信贷数据,如果央行严格执行全年人民币新增贷款7.5万亿元的目标,以及3:3:2:2的四个季度投放比例,那么2010年下半年每个月的信贷规模应该低于人民币5000亿元。但事实上,7月及8月的信贷数据都已经超出,而截至8月底,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已经达到5.71万亿元,达到全年7.5万亿目标的76%。以此计算,下半年剩余4个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需要控制在平均每个月约4400亿元的规模。

    实际上,如果用足金融及流动性监管的调控手段,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依然足以致命。而9月以来全面回暖的房地产市场最终让监管层出手“二次调控”。

     

     

    二次调控加码

    赶在国庆长假的前一天,中央多部委联合出台“国十条升级版”,从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房产税政策、保障性安居工程、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入手,要求地方政府立即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国十条)的实施细则,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这一政策出台之前,市场全面复苏,8、9月市场投资型购房快速回流。媒体上充斥着日光盘、排队抢房、销售火爆等报道,被称为“中国第一盘”的广州亚运城居然日销售2000套。

    “新五条”出台之后,深圳、上海反应迅速,发布地方版调控细则,从限购等多方面遏制楼市回暖,高调呼应“新五条”。但业内人士指出,各地推行的限购细则,并没有触及到土地财政、地方政府的收入等根本性问题,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无非是为了实现供需平衡,但“限购令”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更有媒体戏称,“限购令”就像当年的传呼机,只是座机与移动电话中间的过渡产品而已。

    10月25日,已流传数月的《北京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办法》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北京再一次成为楼市调控的“急先锋”。

    监管预售款意味着开发商的金融杠杆继收紧信贷与再融资后,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

    然而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3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累计接近9000亿元,同比增长七成。

    政府的一系列调控政策,从抑制需求、增加供给,到限制投机、房贷金融管制,并没有改变高房价和高地价的事实,其调控手法依然是行政命令为主,因此其结果必然也是行业调控演义的历史重现。任志强形象地打比方说,政府现在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仅要管“结婚证”的发放,还要管市场睡觉的姿势,包括床单的颜色,晚上睡觉开不开灯,“甚至在中央的政策之外,各个地方政府还往往采取一些更加极端的方式去限制价格的变化和价格的增长”。

    在二次调控实施3个月后,房价依然“我行无素”,没有出现如预期中的降温,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次调控”悄然出现。12月8日,继各大商业银行收紧房地产商银根后,中国银监会再次出面告诫信托公司警惕房地产市场风险。这和年初调控惊人类似——银监会率先出手。

    实施了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终于走到了终点,央行最终拿起了加息的武器向日益加剧的通胀开刀。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2011年将开始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高房价最大的推手天量货币发放也走到了终点。

    “内地房价就是压不下来”,温总理近日在澳门视察时面对澳门年轻人说的一句话,再次勾起了无数购房人对于高房价的“痛恨”。

    回想起2010年2月底,温家宝总理在网友访谈节目上称,有决心在任期内把(房价)这件事情管好,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但现在看来,房地产调控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家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