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是怎样炼成的?


    十分明显,本文题目是借用原苏联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特意演绎出来的,用意十分明白,在此就不用多说了。

        在当今世界,凡谈及“开源”(Open Source)的地方几乎都离不开提及Linux,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Linux是当今开源世界的原动机(动力的源泉),比较准确一点说,Linux(几乎)就是整个互联网的操作系统,虽然,这话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这句话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去了。具体来说,互联网的云计算中心少不了Linux操作系统,而在当前,人类的计算能力正向着云计算中心汇聚,个人计算机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以PC为中心的时代行将过去。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注意:离开Linux谈开源基本上是扯淡)。

        我们问,Linux究竟是什么呢?在当前情况下,Linux是一个庞大的程序系统,最新版本共有33,000多个程序文件,1,300多万行C程序源代码,这是一个基本概念。那么,Linux是不是被当作“神灵”那样供奉起来呢?No,完全不是这样的。Linux具有生命特征,随时都在“吐故纳新”,每小时平均增加5.3个补丁(patches),粗略地说,每天平均增加1万行源代码,数千行源代码被修改,还要删除掉5千行源代码,每天不停地在“呼吸”,有进有出。呼吸停止了,Linux会被憋死的。

         根据《Linux基金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Linux最新版本(具体地说,从2.6.30版本到2.6.35版本这一期间)19%开发工作量(严格地讲是补丁的数量)是由独立的个人志愿者贡献的,他们没有任何公司背景。一些跨国大公司(有远见地)支持员工以个人的身份参与Linux的开发工作。这些大公司算是Linux的赞助者(sponsors),而不能说是直接的贡献者(contributors),比如,在这一期间,Red Hat公司员工贡献了12%Linux开发工作量,Intel7.8%Novell5%IBM4.8%等。虽然谷歌的AndroidChrome OS两款操作系统都是基于Linux的衍生品,但是,谷歌对Linux的贡献却不多,只有0.7%,还不如Nokia2.3%,德仪(Texas Inst.)的1.5%,与南韩三星(Samsung)的0.6%贡献率差不多。有人担心如此分散的Linux开发力量会不会乱了套,不会的,因为它只有一个总协调人:Linus TorvaldsLinux程序模块的取舍,他一个人说了就算数。

         我们应该注意到,近来,一些(移动)互联网运营商和硬件制造商对Linux的兴趣大增,特别起劲,比如,我国的中国移动与华为公司最近都成为《Linux基金会》的成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要奇怪,许多商业竞争对手同时都是Linux的支持者(指派员工参与Linux开发),连微软公司也贡献出2万多行源代码植入了Linux内核。这20年以来,经过千锤百炼,反复锻造,终于炼就了坚硬如钢的Linux,由此奠定了四通八达、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的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何必纠缠于互联网的“神经末梢”(即PC计算机),你来我往,争吵不休?我们要逐渐引导广大互联网用户转移到Linux平台上来,彻底摆脱病毒、木马的困扰。有人对“开源”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其实对开源并不真的了解。有人想在Linux里面植入病毒、木马(不是绝对不可能,只是没法大面积传播),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中国黑客目前还没有这个水平。某些企业把产品程序“开源”了,其实那只是未经(外来人)“锻造”的程序原材料,距离真正的“开源产品”还差得很远,别随意玷污了“开源”这个词儿。

         说明:我要是360的员工,我就不怕金山卫士“开源”,那只不过是一个吓唬人(特别是吓唬360)的“小把戏”而已。既然程序“开源”,就不要怕竞争对手看见程序的源代码,害怕对手看见程序的源代码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开源”。说句心里话,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还是站在金山卫士一边,佩服金山卫士老总的“开源”魄力,但是,这种使劲宣传“开源”而闭口不谈Linux的盲目举措,岂不成了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