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将幽默深入人心。在这当中,我倡议要“幽默进三房”—— 班房(教室)、病房、牢房。
幽默进班房,就是指幽默入校园。近年来,校园暴力、学生自杀、他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如震惊一时的马加爵案,就是因为口角之争就起了杀机,这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缺乏压力化解得有效方法。而从小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就能让他学会从更积极、乐观的角度看待矛盾和争端,化解心中的不满和压力,从而保持师生、同学之间和谐的关系。
幽默进病房,就是让病人学会愉悦心情。试想病人整天生活愁眉苦脸,忧心忡忡,何以加快康复的速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笑对人的身体的健康很重要,是一种情绪释放。如果在病房中多和人开开玩笑,讲讲笑话、病人就不会总关注自己的病痛了,反而会变得心情舒畅,并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
幽默进牢房,就是使监狱也变成一个有欢声笑语的地方,这样最容易让服刑人员变得情绪低落。添加点幽默的因素,会帮助他们改善心态,积极地接受改造,能够减少他们对社会的抵触情绪。同时,幽默还可以帮他们增进人际沟通,从而增强自信。
最后,有必要指出,并非所有的幽默都是积极的。加拿大心理学家马丁根据个人使用幽默的不同方式将幽默划分为自强性幽默、和谐性幽默、敌对性幽默和自毁性幽默。其中前两种幽默旨在使人自强不息和与人为善,这才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倡的幽默;而后两种幽默旨在拿人开涮(恶作剧)或过分拿自己开涮,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没有幽默的社会与家庭,是缺乏欢乐气氛的。如,有对夫妻吵架后不说话,一天丈夫回家后就开始翻箱倒柜地找东西。妻子看得不耐烦,就问:“你在找什么?” 殊不料丈夫说:“我终于找到了我要找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声音!”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幽默是认知不协调给人带来的快感。”在这里,丈夫通过寻找妻子的声音,巧妙地表达自己寻求和解的愿望,展现了个人的智慧。所以,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幽默当发挥更大的人际和谐作用。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遇到冲突马上就出言不逊,恶语相向,但如果换上幽默的语言,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如在公交车上,一个急刹车让一位小伙子无意踩上了另一位姑娘的脚,那姑娘生气地说:“瞧你这德性!”小伙子平静地回答说:“不是德性,是惯性。”姑娘扑嗤笑了出来,这场不快就轻松地化解了。加拿大20世纪幽默作家斯蒂芬.李科克说:“幽默的本质是通情达理;是对一切存在事物的热忱而温存的同情;它的本质是爱,而不是蔑视。”由此,幽默是爱的艺术。表现幽默就是向他人抛出的橄榄枝,让他看到你的宽宏大量。
幽默是创造力的同义词
西方社会的大量研究表明,幽默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西方的心理学家也视幽默为创造力的核心特征。如,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奥尔森就指出:“如果我们存在幽默的态度,就必能激发创新。”如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就极富幽默感。有人曾嘲笑他错用了1200种材料做灯丝,结果都失败了。爱迪生幽默地回应:“我已经成功地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幽默让爱迪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失败,使他不断奋进。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家培养幽默感。这其实也是在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培养人们不同角度看问题。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幽默审美可以提高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的能力,而科学创造能力的提高也就可以进一步地增加人们的幽默审美能力。它们在创造过程上的同一性也正是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的基础,它们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可以离开彼此而存在。
我国提倡民族创新,也需要以培养幽默促进创新。
幽默是人生智慧的结晶
幽默的最高境界是智慧。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曾言:“笑,决不是一件滑稽的事。”英国文豪莎士比亚也曾说“笑要有智慧,幽默不单是要单纯逗乐还有排斥庸俗。”如曾有一个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如果遇到了类似别人讥讽你的情况,你用了敌对性的回应,那么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风度、没有化解的智慧,最终可能两败俱伤;如果你用了自毁性的回答,等于贬低了自己,降低了尊严,这会让对方更加瞧不起你。而如果我们能像周总理那样表达,一来会锻炼我们的思维、增强智慧;二来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又不损害他人。
笔者在做幽默报告时开心大笑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