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进入新时期


1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与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蒋超良在北京签署《贯彻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加强跨境涉边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备忘录》(下称“备忘录”)。这是中方为落实《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下称“《规划纲要》”)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协议,双方将按照政府组织推动、银行独立审贷、市场化运行的原则,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规划纲要》为指导,积极支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对俄跨境涉边基础设施,以及运输通道、中俄合作园区、重大地区合作项目建设。

  能源合作是中俄合作领头羊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共同批准《规划纲要》,这是两国为毗邻地区协调战略、衔接规划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文件,标志着两国地区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规划批准实施一年来,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大桥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中俄相互投资呈现快速增长。

  参与制定《规划纲要》的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所研究员、省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宋魁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该备忘录是落实去年两国元首签署的规划,《规划纲要》涉及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地区运输合作等100多个合作项目以及200多个重点合作项目。该规划和以往的规划不同之处在于不仅具体,还落实到项目。很多项目是围绕能源展开,如管道建设、铁路建设、口岸建设等等。中俄能源合作成为中俄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头羊。”

  宋魁说,中俄能源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俄石油管道已经试运行了,明年1月1日不仅正式开始大规模的过油,而且要保证运量。备忘录使《规划纲要》进一步落实,有利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利于中俄合作的良好发展。除了能源合作以外,中俄双方还开展了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并在佳木斯建立合作园区。

  中国应争做亚洲能源中心

  “中俄已经实行本国货币结算,俄罗斯的卢布已经在中国直接兑换,今年底明年初,人民币也在俄罗斯实现以本国货币结算。“本国货币结算方式发展之快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这有利于中俄两国规避论汇率风险。”宋魁对本报记者说,“中俄天然气合作也已经进入到价格谈判阶段了,中俄能源合作为中俄两国间长期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中俄关系正在进入全面发展的成熟期,能源合作更是进入一个新时期,从过去石油、天然气进口贸易,发展到上游勘探、加工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延长了产业链。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俄需要签订一个长期的能源合作规划,使能源合作长期稳定向上发展。

  在当今的国际能源市场,离开国际组织奢望能源合作几乎等于空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际组织的建立才真正意味着国际能源合作的大规模开展和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中国目前基本被排斥在相关国际机构之外,对国际能源贸易与合作缺乏话语权。中国参与全球能源合作程度比较低,实质性合作不多,主要是一般性合作和对话性合作。

  在全球层面的能源合作中,中国基本被排斥于主要能源组织之外,宋魁建议,中国应积极参加国际能源合作,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应争做亚洲的能源中心。中国应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等机制,加强区域一体化框架下的多边能源合作,使能源合作真正成为保障本地区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俄罗斯倡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并认为此举是具有深远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目的的战略举措。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宜采取“稳步推进、水到渠成”的做法,先建立上合组织“能源论坛”,待条件成熟时,再适时升格为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