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综改区”)。“这是国家批准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目前批准的唯一在全省范围中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12月13日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做出上述表示。
彭森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等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单一主题进行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综改区试点是在全省省域里,围绕整个产业优化升级进行的全面探索。
国家赋予先行先试权
“资源型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他国家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休斯敦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都有一些转型经验,形成了一些转型模式。但是,在中国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彭森说,国家会在政策上给予山西综改区一些优惠政策: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因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国家在指定试验对象时相当谨慎;第二个政策是,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经验、好政策可以优先向山西综改区移植和推广。
山西省吕梁市副市长成锡锋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支柱产业是山西工业的主体,占山西工业比重85%以上。未来山西会考虑煤、电、气产业链一体化。山西正在争取适度的“气随煤走”自主权,如果两权合一对山西资源经济转型将会更有利。
成锡锋认为,国家会在政策层面给地方一些有弹性的自主权,但是政策支持也是有限度的,更多的还是要发挥山西本省的主观能动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他举例说,山西煤化工要转成清洁能源,需要围绕煤延伸产业链,把煤和其他资源对接起来,嫁接后产生新产业。“山西需要解放思想,可以‘无中生有’,不能总在煤上做文章。”成锡锋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坦言。
《中国能源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了深入探索山西综改区,中央各部委将与山西省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省部合作制,强化对试验区工作的政策支撑;山西省将抓紧成立山西省综改区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把很多具体、细化的配套措施对接上,没有细化的、操作性强的的措施,最终都是概念游戏。”成锡锋对本报记者说。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只是给了山西一个先行先试试验权,没有具体的政策。具体的转型方向、内容和实施方案都需要通过省内调研自己确定新的发展模式。“关键是在定位上一定要切合实际,讲究科学,不要盲目冲动,不要贪图短期政绩。”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现实倒逼山西经济转型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在新闻发布会上形象地向记者介绍:“建国60年以来,山西总采煤的准确数据是120亿吨,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着一列在地球上可以绕三圈。”而山西省3/4的煤炭都贡献给了全国各地,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已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这两个数据充分说明山西煤炭给全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给山西自身的经济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牛仁亮坦陈,山西以煤炭资源为主的产业过于单一。这种高度依赖省外的市场产业结构难以抵御外部经济变动带来的冲击。他举例说:“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去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山西的经济遇到了最大的困难。2009年山西经济的增长速度排在全国最后。”
牛仁亮说,山西的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初级化的,其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省内环境污染、生态欠账问题严重,每采一吨煤要污染2.48吨水,二氧化硫排放更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且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是山西资源型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压力。除此之外,山西每年采煤6亿至7亿吨,高强度的煤炭开采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的20位以后。种种现实情况要求山西不能依照“靠煤吃煤”的传统发展了,必须尽快实现转型。牛仁亮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的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三产的协调发展。具体的部署目标是力争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
对于山西省政府层面如何进一步下好煤炭资源整合这盘棋,牛仁亮向记者介绍,在推进原则上有三点:一是政府引导;二是企业间协商;三是反对违规操作。煤炭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就是防止煤炭生产事故的频发和煤炭资源的过度浪费。牛仁亮表示,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开展一年多来,已从2600个矿整合为1000个矿,山西安全生产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比如去年全省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比前年少1018人,今年1至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万吨死亡率于2005年的0.9人,到今年的1至11月下降为0.19人。
对于山西提出要实现“四化”的目标,宋智晨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山西建国以来一直是以煤为核心的单一的发展模式,未来要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短时间山西想完成多元化发展是有难度的,因为山西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范本,只能摸索前进。可以预见“一煤独大”的现实情况使得未来现代煤化工将在山西扮演重要角色。
积极储备能源人才
《中国能源报》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山西将在2011年到2015年间,初步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初步建立以煤和煤炭加工转化为基础,以及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60%。同时,在煤炭开采领域建立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将逐步向其他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覆盖,生态环境基本改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山西还将力争到2020年,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全面提升,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非煤产业比重大幅提高,多元化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
山西要实现如此大的转型,显然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煤炭产业链延伸,山西也开始未雨绸缪,将于近期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为几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选拔一些熟悉化工及煤炭后续产业升级方面的专业干部。
山西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先奇说,现在山西煤炭行业的干部多出自煤炭采掘专业,未来选拔一些熟悉化工及煤炭后续产业升级方面的专业干部,到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任职,有利于延伸煤炭产业链,并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山西国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排头兵”的作用。成锡锋也表示,此举将是山西要实施综改区的一个配套举措。产业要发展,综改区除了政策支撑外,人才的支撑是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