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的演变


    作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工厂似乎已经是个离我很远的词汇了。这次美加行之余,让我回味起与工厂的几次有限接触。
    中学时在校办工厂里勤过工,当时是在包装车间,手工用502胶水给报警器产品粘标签、装盒、装箱、打包,每天手指尖都会被胶水烧掉几层皮。上大学的时候做过金工实习,在实习的车间里开过机床,体验过刀工、铸工、钳工等工种,还帮老师们焊过电缆,手指也曾经被“锻炼”得碰上烙铁而无知觉。这个阶段我体验和感知的工厂是以“人”为主的,利用少量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手工作业,很多人在一起工作的车间就是工厂。工人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以个体为单位学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伤害等方面的技巧。
    后来出现了有流水线的“现代化工厂”,这主要是从电视里看到的。人不再需要在车间里走来走去,只需要在固定的工位上进行特定的操作,工厂里设备的比例增加了。由于需要操作的物品都是自动送过来的,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有了“摩登时代”中停不下来的拧螺丝的卓别林,也有了“血汗工厂”。
    而我作为一个大学生,在金工实习之后,就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了——编程序,帮老师做项目。那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坐在各式各样的计算机前面,不断敲击键盘,输入指令,完成软件的制造和生产。曾几何时,能够以这种方式工作的人是“天之骄子”,是芸芸众生仰天羡慕的对象,因为他们不需要体力劳动,也不会出现肉体上的工伤,是白领啊,高端人士。
    随后就听说了印度的“软件工厂”,在一间大厂房里,排列着N多又老又旧的计算机,通风设备是一大排的排风扇,车间里面一群群的软件工程师挥汗如雨地敲打着键盘,生产着一串串的代码程序。不久,国内的软件也变了,一座座写字楼里,每个格子间里忙碌的软件工程师,就是现代工人的代表。他们的生产环境虽然还不是最差的,但软件工程师薪酬低、压力大,还有很多因长期不运动引发的职业病,也不再是人人羡慕的职业了。
无论是蓝领工人,还是白领工人,除了领子的颜色不同之外,同样在各自的厂房车间里,消耗着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工厂就必须是这样劳动密集型的么?
    大学毕业前的最后几个月,我在一个研究所实习,那个研究所的核心产品之一就是立体仓库。我当时的任务是拆解、研究、测试一个国外的传感器部件,完成对国产设备的改良,任务基本完成后就跟随项目组到项目实施场地去了。在那里,第一次看到在庞大的没有人的仓库里,机械手自动从货架中寻找、抽出集装箱,放到传送带上,运送到指定的出口,十几年过去了,那种面对无人工厂的震撼让我至今还记得。第二次见到类似的场景是十年前参观华为的厂房,我们坐着电瓶车,穿梭在充斥着自动化流水线的车间里,看着一台台通信设备从无到有乃至装箱的全过程。车间里有极少的人,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应对突发和异常情况的,比纺纱女工要做的事情少多了。
    这次,我看到了我认为更加现代化的“工厂”——IDC。我看过很多国内的IDC,也参观很多国内的机房。业务支撑的机房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了,上百台计算机设备放在一起已经很壮观了,但是和国外的IDC比较起来,仍是小巫见大巫。6米多高的厂房里,排列着近百个机柜集群,而每个集群是双机柜对着排列,总共几十个机柜,这样的一个机房里面设备容量我已经几乎算不过来了。在这样的“车间”里,在一束束的导线和闪烁的指示灯之间,数字化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产生着,给客户提供着信息产品和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现代化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对于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厂,以前是人+设备,后来是设备+人,工厂只是生产工具的。到现在的设备群,工厂本身就是整体的工具了。我们的生产力进化到这样的程度的时候,生产关系应该如何调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