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四十四 宪问第十四(乙)
自称“真小人”的朋友
14.7【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读解】对君子而言,君子未必是仁者,因为“仁”的境界很高。就像寺庙里有许多和尚,但是有几位是开悟得道的菩萨,那就说不清楚了;道观里的道士也多,但这些道士是不是都修成神仙了呢?也难说;现在的党员干部很多,但说个个都是雷锋、焦裕禄也不现实。对君子而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难免会犯错误,当他犯错误的时候就会被人称作“不仁”,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所以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孔子说到这里话锋一转,“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作为小人,他本质上就是小人,不可能有仁德的作为,也不可能有仁义的表现;即使让他假仁假义地为人,堂堂皇皇地办事都是很困难的。我碰到过这样的朋友,他自称是真小人,快义恩仇,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你能说他是仁者吗?他自己也不承认自己是仁者。谁有恩于他,他觉得应该还人情;看见谁有困难,他也乐于布施;但他说,我还是小人。小人与君子、仁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为私,后者为公,公与私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
亲朋好友之间应坚持的原则
14.8【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护他,能不让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给他教诲吗?”
【读解】这一段,当家长的要特别注意了。要是真正爱一个人,具体来说就是爱自己的下一代或者下属,能不叫他吃点苦头吗?能不多给他一些受锻炼的机会吗?现在很多家长对下一代无原则地宠爱,甚至溺爱,结果孩子长大了不成器。对待下属也是一样,如果不给他们一定的压力,给予一些挑战,让他们从中锻炼成长,那他们往往是一事无成,关键时刻更是难以担当重任。如果一个人日子过得太舒坦了,人生太顺利了,一辈子的经历显得轻飘飘的,将来希望他能独当一面,成就大的事业,那是不可能的。
“忠焉,能勿诲乎?”——真要忠诚对待一个人,能不教诲他吗?我们常常以为教师对人应该善于教导,善于教诲,其实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在交往中都有一个“诲”在里面,大家互相帮助,提提中肯的意见,有什么好的感觉,好的经验拿出来共同交流分享等等。
孔夫子所提倡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其实是人与人交往时应该坚持的原则,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在紧密的工作关系中我们应坚持这个原则。我们一方面要敢于给别人加担子,另一方面也要勇于承担别人留给自己的压力和挑战。如果我们大家相处真的是以心交心,就应该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集思广益,共同把家庭料理好或是把自己的团队经营好。
政令是通过严格慎重的程序发布出来的
14.9【原文】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读解】这里讲述郑国的政令是通过严格、慎重的程序而发布出来的。郑国制定外交辞令包括国内的各项法令都是首先由裨谌起草,然后由世叔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再由搞外交的子羽来修改,最后由宰相子产做文字上的润色。这四位都是郑国的贤大夫,他们组成了郑国优秀的领导班子,而且有一位核心人物——子产。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当时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本来日子是非常难过的,但在子产执政的几十年间,这么一个中等国家却保持了几十年的太平,两个超级大国都没有轻易侵犯郑国,这在当时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朝廷上谕的发布首先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等一级一级地草拟、上报、审批,必须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以唐朝为例,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批复再交尚书省贯彻。我们看《东坡文集》,里面记载了很多苏东坡为皇帝起草的诏命。当时,苏东坡实际上是给皇帝当秘书,皇帝下达命令,或是中书省、宰相交代任务,为皇上起草一份诏书,他就遵照旨意起草,写好之后交给中书省等机构审阅,大家讨论通过之后才能呈送给皇上。皇上最后审阅一次,满意了才朱笔一勾,发布诏告天下。如果不通过这么严密的程序,不经过严格的审视,很随意地写篇文章作为国家政策、条令发布出去,所造成的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作为国家的政令法则,一定要把上下、内外、左右的因素、因果关系都考虑进去,才能出台优秀的政策。
为政为公,受到损害的也就没有怨言
14.10【原文】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读解】有人问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孔子说:“惠人也。”——子产十分慈惠,是对老百姓有恩惠的人,对国家有建树的人。
又问到子西,在同一时期有三个人名叫子西。第一个是子产的同宗兄弟,他先子产执政,后来把政事都交给了子产;第二个是鲁国的窦??,他生活的年代大概比孔子早百多年;第三个是与孔子同时期的楚国大夫子申。这里说的子西到底是哪个人?我们就不必深究了。孔子没有对子西作任何评价,只是说“彼哉,彼哉”。这个词也许是古代的习惯用语,表示轻视的口气,就像现在有人问你某某如何,你说:“哎呀,他这个人呀,不说了。”孔夫子所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这里的子西是楚国大夫子申,那么我们可从孔子的回答中,看出他厚道的一面。因为孔子到楚国的时候,子申作为楚国的宰相,以为孔子是来跟他竞争上岗的,怕他的宰相之位被孔子挤掉,就耍了点小手腕,让孔子没有见到楚王,前面我们也说到过这个事情。这件事情要是换了别人,一定会在这个时候攻击子申几句,但孔子不作任何评论,只是说“他呀!他啊!”
问话的人话锋一转,又继续问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完全是赞叹的口气了:“人也。”他算是一个仁人。“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在他当政的时候,剥夺了齐国另一位大夫伯氏的采邑三百户,把伯氏三百户的人与好田收归公有,使伯氏整个家族因此而穷愁潦倒,只有清菜淡饭可吃,但是伯氏一家直到死都没有怨恨管仲,对他的举措心服口服,没有任何怨言。
大家想一下,“没齿无怨言”,我们身边有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被别人收拾了,但我觉得人家收拾得对,收拾得好,我宁死没有怨言。能达到这样“没齿无怨言”的境界的,没有几个人吧?在“文化大革命”或是以前有这样的人。那些被打成“反革命”、“地富反坏右”分子的人,不敢有怨言,反正一切交给党,一切都是我的罪过,感谢党和毛主席帮助了我,挽救了我。那时候有些高级知识分子被这样批,那样斗,下放到工厂、农村向工人阶级学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有的也是心甘情愿的。好多人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满脑壳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把自己跟农民一比较,很惭愧。他们真实地发现中国老百姓是那么的苦,被革自己的命是应该的,我们这些“臭老九”满脑子都是资产阶级思想。现在回顾起来,觉得当时的状况真是滑稽可笑,但在当时的确是人们实际的思想。
而真正能够让别人对自己“没齿无怨言”的又有几个呢?管仲做到了。因为管仲为政极公,他自己没有从中得到一丁点的好处。如果他把伯氏家族的三百户采邑没收了,经手的时候若吃了“回扣”,那伯氏一家可能就恨死他了。当时,管仲在齐国搞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齐国在齐桓公手中经过短短十来年的经营就称霸诸侯,齐国老百姓上上下下都十分认同管仲的改革措施,哪怕是既得利益受到损害的人也没有对管仲产生丝毫的怨言,因为管仲是为政为公。是为政为民还是为政为私,这是一个分水岭。
百万产业,千万消费,行吗?
14.11【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读解】贫苦,人之不欲也,谁也不愿意处于贫困之中。处于贫困之中又毫无怨言,太难了。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我个人认为,富贵人家没落了,有权的人下台了,才会有“贫而无怨难”一说。为什么呢?山里的老百姓没有见过钱,一天到晚喝点稀饭,吃点粗粮,平淡而知足,不会有什么怨言。他又没有见过世面,没有比较,穷惯了,世世代代都穷,也没见过富贵是什么样子,他们就不会有怨气,所以,“贫而无怨难”是指那些发达过的人贫困下来了,而能安之若命,这样很难。“富而无骄易”,一般人富贵了,发达了,有钱有权了,难免在不如他的人面前示现骄态,这里为什么说“富而无骄易”呢?一个人有了修养,有了学养之后,即使富起来了,也不容易骄傲。
因为孔夫子所面对的人各种各样,既有富也有贫,所以作了分别之说。这里的“贫”作动词讲,“富”也应该做动词讲。一个人从上流社会跌落到下层社会,一贫如洗,一贫到底,你让他没有怨气不容易;即使你给他讲道理,千方百计地教化他,也很难。我也见过十多年前生意场上十分风光,现在处境十分狼狈的人,一天到晚怨气冲天,你苦口婆心地跟他说:学佛吧,念阿弥陀佛嘛,富贵在天,这都是命啊!他根本听不进去,把怨气放下对他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富而无骄易”,真正富起来的人,你对他说:你要注意,不要向对立面转化哦,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富了不要骄傲,平时还是多卖点穷相好。富起来的人对这样的话还是容易接受。我认识一位老板,做着很大的产业,自己却只开一辆极不起眼的奥托车,一家人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套三”的房子,八九十个平方,非常简单。而有些人还没有挣到多少钱,有一百万元的产业,奔着一千万消费,公司没有经营多久就纷纷落马,即时下课了,这样过日子行吗?
大国之相,未必能为小国之臣
14.12【原文】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读解】孔夫子的施政原则和着眼点与众不同,孟公绰是鲁国大夫,孔子认为他若是担任晋国赵、魏这类上卿的家臣,可以说才能绰绰有余。在孔夫子时期,晋国国政已经被以赵、魏等六家为代表的大夫瓜分得差不多了,实际上晋君的实权都掌握在这六家大夫手中,且以赵、魏两家为大,所以,孔夫子认为孟公绰如果到赵、魏这类执政的家中去做家臣,将会是一等的好人才。但是,孔子认为孟公绰没有能力担任滕、薛这类小城小邦的大夫。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滕、薛这两个国家都在鲁国境内,是鲁国治下的小城小邦,都是“洙泗之地,弦歌之地”,受儒家文化浸染很深;而晋国地处山西和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其文化底蕴远远没有齐、鲁那么深厚。春秋时期,晋国百姓生性好勇斗狠,比较粗犷;鲁、卫一带的小国却是天天礼乐弦歌,国民文化素质很高。滕、薛这样的小城小邦相当于现在欧洲的安道尔、圣马力诺之类的国家,虽然土地面积小,但老百姓文化素养高,先王礼乐丰富,规矩礼数繁杂,要治理好这样的小城小邦并不容易。所以,孔子认为孟公绰可以在赵、魏这样的大邦胜任家臣,辅助治理大国,却没有能力胜任当滕、薛小城小邦的大夫。就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你让他担任负责宣传文化的部长,他未必担当得下来。这里,孔子充分考虑到了晋国与齐鲁文化的差异。
小老百姓也可以为君子
14.13【原文】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廉洁,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这也就可以说是个完美的人了。”又说:“现在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只要见到利益时便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长期贫穷也不会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说是个完美的人了。”
【读解】怎样才能使自己成其为人,不负“人”的称谓呢?子路向孔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说:首先应该有臧武仲一样的智慧。臧武仲的智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由于兄弟间争夺继承权而逃往齐国,据说他相当聪明,料定齐庄公不会有好的结果,于是设法拒绝了齐庄公打算给他的封地。他凭什么预见齐庄公不会有好结果呢?他发现齐庄公很残暴,对百姓苛刻,对大臣又不礼敬,甚至还和他的同胞妹妹(鲁桓公的夫人)私通乱伦;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蛮夷之地大家也不以为怪,而在礼仪之邦的齐鲁大地,堂堂的齐国国君做出这样惊世骇俗的事情,怎么会有好结果?正是因为他预见到齐庄公将来不会有好的下场,从而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态度,才在后来齐庄公被手下所杀的时候没有受到牵连。在齐国如此重大的政治动荡之中能够洁身自好,明哲保身,所以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臧武仲很聪明,是很有智慧的人。
“公绰之不欲”——像孟公绰一样不贪,做事一心为公,毫无贪念;“卞庄子之勇”——像卞庄子一样勇武。《左传》中记载卞庄子是个相当勇猛的人,他可以单身一人与老虎搏斗;“冉求之艺”还要有冉求一般的才艺。冉求是孔子的学生,是一个多才多艺,很全面的人才;再加上“文之以礼乐”—— 用礼乐修饰自身,就可以“为成人矣”。一个人拥有智慧,没有贪欲,有勇武之气,再加上多才多艺,有礼乐的文饰,可以算是一个完美圆满的人了。
孔子继续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现在所谓的完人哪能一定做到这些呢?但是“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在面临利益诱惑的时候能考虑到道义,能思量自己到底该不该得到这份利益;遇到危险的时候敢于为国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久处困顿之境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的诺言,因缘到了仍然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做到这三点的人,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要成为孔子所定义的“成人”还是不容易的。孔子的这个“成人”标准即是要求一个人成为君子、仁者,需要优化诸多方面的性情结构。从大的方面来说需要有德、有智、有勇、有艺还要具备礼乐,不能有贪心;从小的方面来讲,有利益诱惑的时候要仔细斟酌取舍,有好处来的时候要认真考虑能否享受;在困难、危险面前有没有担当精神,守不守信用。大的方面做到了,小的方面也能做到,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成人”了;大的方面做得到,小的方面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大的方面做不到,小的方面做得到,也可以成其为人了。
大的方面主要是针对居于庙堂之上的人而言,只要做了卿大夫,身居高位的人才有资格达到孔夫子前面所讲的五个十分苛刻的条件;对老百姓而言,小的方面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只要你愿意这么去做,一样可以成为仁人君子。由此可见,孔子是把上、下两个层次的成人之道都概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