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站票与坐票的价格竟然相同?


 

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同类商品与服务质量不同,价格也不同。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火车或者公交车的车票价格。无论是坐票还是站票,只要乘坐距离相同,价格相同。

一般来说,坐票的质量比站票高,享受的服务比站票好,从直觉上感觉的话,坐票价格应该高于站票。两种质量不同的车票却收同一个价格,是何原因?

人们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涉及乘客与服务提供者利害关系的,不仅仅有服务质量与服务价格这两个因素,还有服务秩序的问题。不同的定价方式与维护乘车秩序有某种联系,车票价格的高低是价格利益与乘车秩序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提高坐票价格或者降低站票价格的话,你会怎样行为?

一般来说,除了春节与平时的节假日外,一般情况下火车往往是坐不满的,往往会留下或多或少空余的座位。如果坐票的价格高于站票的价格,你很可能会去买价格更低的站票,然后上车后偷偷坐到座位上去。也就是说在座位未满的条件下,人们可以买站票而享受坐票的服务。这样的话,没有人愿意买更贵的坐票了,车辆服务提供者的收入会减少。

车辆主人想要提高服务收入,就要防止乘客“指鹿为马”、“声东击西”的行为。想要改变买了站票享受坐票服务的情况,车站的乘务员就要进行监管。俗话说“法不责众”,一般来说,每辆火车的车位都是挺多的,而且,在座位未满时,如果站票比坐票便宜情况下,肯定会出现“指鹿为马”者。未满的车座越多,两种车票价差越大,“指鹿为马”者越多。

想要监管每个买了站票坐到座位上去的乘客,难度比较大,工作人员得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为了节省监管“指鹿为马”者,把坐票与站票价格定得一样,先把坐票卖光,让坐票者各得其坐,就可以节省监管“指鹿为马”的费用。

虽然与采用分别定价,提高坐票价格相比,车主会在价格上吃点亏。由于价格下降往往能提高需求量,最终在服务收入吃的亏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要是这类小亏能换来更多监管费用的节省,这个亏吃得还是值得的。

要是卖完坐票后,发现车票还是供不应求的话,再卖站票,这种情况下,买了坐票的人各就其位,不会出现站票人去坐车位的情况。虽然坐票价格卖得低了些,但由于站票与坐票价格一样,站票相对价格提高了。在两种车票的定价相同,还能售出站票的情况下,车票总的销售量比较大,总的收入并不一定比分别定价来得低。

现实中,不光火车与公交车的坐票与站票的价格是同相的。像电影院里不同位置的票子,价格也往往是相同的。这里面的道理与火车异票同价为节省监管“指鹿为马”这类行为的费用,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对不同好坏座位实行差别定价,就会有人买了差位子的电影票,进了场偷偷溜到好位置上去,这就要由电影院进行监管。票价一律相同,就可以让买了好位置的看客自己先坐到相应位置,防止差票者占位。

很明显,定价相同让看客自己监管的难度,比差别定价情况下电影院的监管难度小得多。要是在票价上吃的亏能换来更多的监管费用节省,电影院采用异票同价的定价方式还是值得的。

从节省监管费用的角度看,有必要实行异票同价,从提供激励的角度看,道理也是相通的。把坐票与站票定为相同的价格,对于买坐票的人来说是一种激励。

一般来说,早早买了坐票的人,往往是对坐车服务评价与效用比较高的人,让他们先买票,享受质量更高的坐票服务,对他们就是一种激励。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价高者得”的体现,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商品与服务进入出价更高者,是经济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一种体现。让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自由买卖市场中,比如买卖一件衣服,你要她也想要,那么,你们俩个中只有出价更高者,才能得到这件衣服。有人说,有的衣服价格是一样的,就算打折也打得一样,不存在消费者出价高低的问题。

这种说法只盯着货币价格,没有看到货币价格之外,时间本身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你抢先去买,生怕去得迟了,被别人抢购走了,说明这件衣服对你的效用是挺大的。在抢先去买这件衣服的过程中,你就放弃了这段时间做其他事情的可能,你的代价是货币价格加上时间成本。

一般来说,如果不用赶急,让你从容选择何时去买,与生怕被别人抢购去,赶着去抢购相比,前者的时间成本更高,所付的实际价格更高。因为在不用赶急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在空闲时间去,可以选择在时间成本更低的时候去买。

同样,即使价格相同,让对商品评价更高的人早买的行为,对商家而言也是有利的,商家可以更早空出货架摆放其他的衣服,可以用早早回笼了的货款再去订货等等。更不要说在可以讨价还价情况下,让货币与时间两者组合的价格更高者得,商家选择的灵活性就更大了。 

同样,火车坐票站票定为同一个价格,对于早买的人而言,他实际付出的成本往往高于迟买的人,这个价格在像春节期间就更突出了。

春节期间车票需求激增,火车座位严重供不应求,买车票者往往要早几天就去预订,而且,买票时往往还是要排着老长的队伍。这时候,买票人所花时间与精力就比较大,所付的实际代价,除了车票价格之外,时间精力体力的付出,也构成了票价的一部份。

这种情况下,实施的仍然是价格高者得的市场原则,只不过这个价,是包括时间精力体力之内的价格了。如果仅仅从“价高者得”这种分配方式看经济效率的话,车票进入对它评价更高者手中,是种高效率的体现。

如果完全以价格机制的方式分配资源,买者所付价格是他为别人提供商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取得的,是生产性的。如果在价格机制外,再加排队,力气等分配方式,则多花费掉的时间精力花在购买车票过程中,对别人是没有好处的,是非生产性的。这个角度看,价格机制优于其他机制。(本文摘自刚上市新书《价格的奥秘——日常生活中丰富多采的定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