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开启中国工人工资增长机制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本文通过对中国高铁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居民的工资水平实在是太低了。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主张“全国学高铁、全民涨工资”的设想与初步方案。
】学高铁 反通胀 涨工资
 
中国人需要有一个全民的、公共的主心骨,也需要一个明确的、具体的学习榜样与奋斗目标。年纪大一点的人,都记得当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日子吧,那时全民不计得失、不计报配地苦干、实干(当然,也包括蛮干)。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都过的是“‘大庆’、‘大寨’的日子”,新中国前30年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为后30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当时,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不满意,但这个基础,谁也不能否定。
 
在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成绩,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系统思想与做法,被铁道部全面、系统地集中在“中国高铁”事业上,实现了世界第一的目标。如果中国的各行各业,都能像“中国高铁”一样,而不是像汽车行业、银行一样的“改革开放”,既引进、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又为我所用,主动消化、吸收,再创造、再提高、再系统、再完善,中国,在一定会在器物层面、技术层面、经济水平整体实现世界第一强国。
 
中国高铁,是继杂交水稻之后,创造的又一个世界第一。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有“四大发明”,今天的中华民族有“两大创造”,一个是杂交水稻,一个是高铁(再创造)。这两样东西,才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对全人类的贡献。注意核心技术,必须得到严格保护,不能像宣纸、英雄钢笔、云南白药一样,只对中国同行保密,但对外国同行却毫无保留地“开放”了。
 
对中国高铁,日本人有他的想法,说中国高铁是“山寨品”。那是嫉妒,是心理不平衡,只能说高铁原创是日本的,这一点没错。但,中国绝没偷、没抢、没骗、没仿,而是,按照世界通行的商业原则,花大价钱在多个国家购买的专利技术,通过集成、创造、系统开发出来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嫉妒我们,就否定自己,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肯定铁道部的做法,不仅不能自形残秽,而且要充分肯定,并大声高呼“全国学高铁”。
 
国内有人认为:“中国高铁超前”。这种认识,主要是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国力与当前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所致。“超前”,世界上任何新事物,第一次出现时,肯定有这样和那样的议论,用旧有的观念看新事物,肯定是“超前”的,不可避免。而且,新事物本身,就是超前意识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超前意识,超前的创造与发明,人类就不会进步。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在超前意识条件下超前创造、超前投资、超前生产、超前价格、超前消费,才成为发达国家的。我们不仅要允许超前,而且要鼓励超前。否则,中国老是跟在人家后面,一步一趋,处于追赶状态。中国如果有一天,能够实现事事处处让别的国家嫉妒、追赶的那一天,中国就是发达国家,就是世界第一了。这正是奥巴马先生常挂嘴边的“美国不愿做世界第二”的意识基础。
 
还有人认为:“中国高铁投资太大”。从当前中国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看,只要投资的资金足够,不是采用特殊办法筹的资,并有人愿意投资,就不存在投资大小的问题。投资是大与还是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标准,记得当年为了上海宝钢的投资(比较大),全国人大代表还正儿八经地质询当时的冶金部长,我们还以为宝钢又是一个完工就会倒闭的国企。事实证明,先进的东西,投资就是需要大一些,但技术的先进与未来的效益也是不可想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与我们消费者没有多大关系。对国有企业投资关心,是出于一个公民的责任而已,如果是非国企投资,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除可能损害公共利益之外,一般无权说三道四。
 
乘客认为:“高铁票价高”(中国最高的是房价,人民群众对房价高涨,意见更大)。从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看,票价的确高了。但必须承认,过去的“绿皮车”的票价,也实在太低了,只是两种价格之间没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渡期,一下子把价格提到现在的(高速铁路)价格水平,让乘客一下子难以接受。其落差就是高铁票价“高”与中国居民收入“低”比出来的。不能说高铁票价高了,而是中国居民收入太低了。这主要是我国方方面的落后意识造成的,如果分配意识也能超前一点,就一定不会有“票价高”之说。
 
因此,这里不得不顺便说点题外话,中国的工资水平,的确要提高了,要提高到什么程度呢?超前一点,目前中国的工资水平要提高到以下的水平,才能与高铁(尤其是房屋)的价格相匹配。下面,就按中国人的习惯,从正国级、院士这一级开始列举。
 
1、        正国级、一级教授(院士),知研一级工人,         年收入120万元;
2、        副国级、二级教授(长江学者),知研二级工人,       年收入100万;
3、        正部、省级,三级教授(高水平),知研三级工人,      年收入90万;
4、        副部、省级,四级教授(普通),知研四级、技一级工人,年收入80万;
5、        正厅、地、司级,五级副教授,知研五级、技二级工人, 年收入75万;
6、        副厅、地、司级,六级副教授,知研六级、技三级工人, 年收入70万;
7、        正县、处级,七级副教授,知研七级、技四级工人,     年收入65万;
8、        副县、处级,八级讲师,知八级、技五级工人,         年收入60万;
9、        正科、乡、镇级,九级讲师,知九级、技六级工人,     年收入50万;
10、 副科、乡、镇级,十级讲师,知十级、技七级工人,      年收入45万;
11、 正股、村级,十一级助理讲师,知十一级、技八级工人, 年收入35万;
12、 副股、村级,十二级助理讲师,知十二级、技九级工人, 年收入30万;
13、一级职员,知十三级、技十级工人,                     年收入25万;
14、二级职员,知十四级、技十一级工人,                   年收入20万;
15、三级职员,知十五级、技十二级工人,                   年收入15万;
16、四级职员,知十六级、技十三级工人,(本级以上为中产) 年收入12万;
17、五级职员,知见习五级(本科)、技十四级工人,           年收入9万;
18、六级职员,知见习四级(高职)、技十五级工人,           年收入8万;
19、七级职员,知见习三级(中职)、技十六级普工,           年收入7万;
20、八级职员,知见习二级、技十七级普工(高中),           年收入6万;
21、九级职员,知见习一级、技十八级普工(初中),           年收入5万……
 
工人工资,其中高知识、研究型高技术工人(简称知研工人),按7个级别设计,以下顺延至16级,再往下延伸四个以上的见习级,技能型技术工人,从知研四级开始往下无限延伸。知研型工人与技能型工人交叉有四个级别,实行公务员与教授、工人一个工资标准。像李素丽、王涛、许振超式的技能型工人和服务员,也可以与教授、副省级干部拿一样高的工资。这样人与人平等的工资制度,就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公务员单独搞一套,那是特殊、特权阶层的明显标志。这样的工资水平,才能真正让人民认为得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处。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应该提高到月收入5000元,但非中产阶层个人所得税,是象征意义地采用极低税率征收,只为培养公民纳税意识),且要按家庭年终综合申报结算。并实行捐赠抵免,三代同堂减率,受灾减免,个体或家庭特殊困难申请减免。
 
最低工资标准、抚恤金标准等,随之提高。
 
从2011起,中国必然有两到三年的通货膨胀期,在通货膨胀期间,为和谐社会,干脆工资随物价上涨,甚至超过物价的上涨水平,在一个新的水平上,促进经济整体转型。借工资大幅提高的条件,取消特权阶层待遇。即取消正厅级以下干部专车制度,取消公款吃喝招待费用支出,取消公费旅游,取消公款出国观光。对公务费支出实行严格管理,厅局级单位向社会公开,行政单位公用支出人大公开,基层单位支出单位内公开。明确干部公务开支项目,其余公务支出全部包括在个人工资之内。工资之外的一切补贴、津贴,除中央政策明确规定之外,一律取消。把反腐、严格党政纪律和提高全社会工资水平联系在一起实施。
 
我们若能提出“全国学高铁”的口号,全民的思想意识、看问题的角度,将随之发生变化,伴随国家经济转型,工资、物价全面上升,尤其是能源、紧缺资源、农产品三类价格大幅上涨,我国的经济将是又一个新的平台与局面。甚至,生活方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变人家逼我们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为企业主动涨价,人民币不升,一样能达到提高出口商品价格的目的。而且,有可能农产品涨价,可能调整社会投资方向,一旦农业投资有钱可赚,资本的力量,就会帮助我们解决“三农”这个世界难题。
 
肯定有人会怀疑,国家没有把工资提高到这个水平的实力。回答是否定的,有!一方面,中国财政收入2010年就能达到8万亿,而且,在通胀时期,财政收入还会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公务员和靠财政吃饭的事业单位,只要压缩公车消费、公费旅游、公款吃喝等不良支出,即使不增加财政总支出,都有可能实现这个收入水平。如果不够,可以用三年时间,分年度实现。如果能在2011年,一次性实现,对社会震动、稳定社会,世界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工人工资普遍增长,企业成本也将大幅度上升,产品售价上涨,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一定比人民币升值、房地产降价的效果肯定要好多了。让老百姓对经济发展转型,有一个具体的感受,变转型的痛苦过程为幸福降临的事实,起码把老百姓与公务员和垄断企业的工资的待遇,全部拉平了,没了差距,许许多的矛盾,就好解决得多。尤其是人心齐了、气顺了,有些矛盾会自然消失。更为重要的是,第四代党的领导集体,为第五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一良好的政治、经济新局面。
 
 
 
                                   20101216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 (19575--),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黄冈职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