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短命缘于规划成了权力玩偶 刘效仁
2009年2月,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只有15岁;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地标凯莱大酒店宣布停业拆除………此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就表示,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能维持25—30年。这无疑对资源和环境都是一场灾难。有人将其归咎于缺乏继承精神的“短视”文化,新任官员习惯于推倒重来、大拆大建。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权力的恣意妄为,城市建设规划成了官员手中的玩偶。(2010年11月01日 人民日报)
“土木之工,不可擅动”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重要建筑思想。因为每一幢建筑,不仅都是社会财富的堆积,且作为人类生存的居所,是城市发展的记历史忆。正因此,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是故,城市里“百年老屋”随处可见。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但事实是,我国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却只能持续25-30年。自然,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创了“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两项“世界第一”。
不能不承认,中国是一个建筑量大国而非质量强国。中国缺乏以质量立命,好与建筑一起名垂青史的建筑家,却多得是追究快快发财的建筑商,最拿手的把戏即偷工减料。近年来建筑业越是成了暴利行业,一些开发商的牟利欲望越是膨胀,最终建筑质量每况愈下。2009年几乎成了中国建设的耻辱年。10月武汉新洲区一栋新建6层正在粉刷装修的楼房突然倒塌。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莲花景苑整体倒塌,并造成一名工人死亡。一个月后,南京再现“楼脆脆”---
尽管频死的"青壮年"建筑中不乏质量低劣者,但更多的却非质量、功能、舒适度等项因素,而是因为旧建筑挡了城市开发的路,挡了官员升迁的道。一些地方的为政者连五年一届的任期都做不到头,就升迁了,而继任者来了要一展宏伟抱负,要大建设,大拆迁,大手笔。至于是否为刚完工的建筑,形成巨额的财力浪费,造成重大的环境污染,一旦由领导圈定,一切都不在话下,一切都可忽略不计。结果是,“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不单政府砸巨资打造的“标志城”、“月光城”,地标式建筑,成了乌纱帽的亮丽装饰,在近年来土地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拆迁置换出土地带来的卖地收入,使 “第二财政”十分富足,也为仕途的长升铺平了道路。比如,仅13年的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被拆,其置换出的土地以24.6亿元的天价整体出让用于商业开发。如此天上掉下来的大蛋糕,怎不叫人垂涎欲滴。
规划本是城市建设的龙头,一旦为地方人大所批准,当成为城建的法规。可“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 权力者无视城市规划法的尊严,视若手中的橡皮泥,要圆就圆,想方就方,不能不说是人治的典型表现。可悲的是,当一级政府既不经人大机构审查,又不报上一级政府审批,随意变更城市规划之后,时下的法律却缺乏相对的约束惩戒条款,也助长了权力的恣意妄为。据称,国外有包括建筑、规划、文物、文化等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共同论证以决定是否允许拆除某个建筑。我国现在缺乏这样的模式,更不用说对违规拆除“短命”建筑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了。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1/01/c_12722481.htm http://news.163.com/10/0405/23/63HU 723M 000146BB.html
http://news.sohu.com/20100126/n269822125.shtml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
电话,05578095386办,[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