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竞争适当保护,产业政策不可偏废


鼓励竞争适当保护,产业政策不可偏废

\ 周丽君

近日,因带有“国务院”头衔的某些人士抛出的高调,有关合资车企股权纷争再次激化,是否有必要废除外资股比50%的上限,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赞成将外资股比上限突破50%的,其核心主张集中在鼓励市场自由竞争层面;反对将上限突破50%的,其核心主张集中在保护民族汽车产业层面。如在汽车行业一向水火不相容的资深意见领袖程远和李安定两位老师,针对此事,也是各执一词:

李安定老师在微博里主张:一流的汽车大国不是保护出来的,放开外资5050的股比,坚信中国汽车会在一个更竞争的市场中壮大。入世,就不是国内联赛,进军世界杯,不能只许中国队射门,不许外国队射门。

程远老师接受采访时认为:跨国汽车品牌进入中国,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一旦股比放开,很快就将出现独资企业,以他们强大的资本和品牌实力,对尚处弱小的本土汽车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这不符合中国汽车产业的根本利益。

阅读这些天的争论,两位老师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但都有致命弱点——有失偏颇。

鼓励竞争,堪称市场的灵魂,我国车市之所以能取得目前的成就,不得不承认,市场的一步步开放,功不可没。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一大批后起之秀的涌现,便是最好例证。但在最强调自由竞争的欧洲市场,其车市同样有严格的保护。如基于排放、碰撞等技术标准,建立技术壁垒,阻止其它车企进入。又有最新消息透露,欧盟即将实行更为严格的欧Ⅴ排放标准,《经济观察报》认为,其一旦实施,不仅给有意进入欧盟的中国汽车设定了一道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甚至让同样急于在当地拓展市场的现代起亚这样的韩国汽车厂商苦恼不已。

在欧洲车市,保护与竞争,存在水涨船高的默契。如没有适当保护,被中国低价车型一冲击,相信它们的本土汽车产业也很快会土崩瓦解。但没有充分竞争,欧洲也不可能培育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本土车企。

竞争和保护,看似水火不相容,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成熟的市场,有竞争的地方,必然有保护。否则我国加入WTO之前,也用不着和入会国逐个磨嘴皮了。

无论是鼓励竞争,还是主张保护,其实大家的利益诉求点,都是希望促进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只不过一个坚持棍棒出孝子原则,一个采取精心呵护理念。

应当说,两种理念都有道理,何不二合为一,建立“技术准入”门槛,甚至照搬欧洲标准,鼓励国际车企引进先进技术,促使自主品牌加快技术更新。同时,阻止国际车企输入二三流技术,适当保护自主品牌在中低端的市场份额。

如是此,至于是否独资,就请国际车企自个拿捏吧,免得再劳驾“国务院”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