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拥堵问题应合理配置交通资源


    突如其来的汽车社会,给我们带来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交通拥堵。何以解决这个问题?

 

    某城市路段过去车满为患,如今修上了立交桥,顺畅多了,这本是一件好事,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横穿马路的人多了,根源出在哪里?首先行人交通意识不够好,应该责备,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修桥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人的需求,道路资源没有实现合理搭配。北京、上海等城市在这方面要好得多,不管去哪儿总给行人留有一定的空间。

 

    一个城市交通资源是共有的,属于驾驶员,也属于行人、骑自行车的人。不难看到,一些城市街路人车混杂,机动车挤占人行道、自行车道,而行人也旁若无人地穿越马路……有同行戏谑地称其为:中小城市的通病,路权模糊!这是破坏交通资源的一种表现。

 

    一些发达国家,有的城市人口比我们密集,人均道路拥有率比我们小得多,交通却很顺畅,就是因为道路资源配置得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伴随着高速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本来已十分拥挤的城市,交通资源变得日渐紧俏,于是,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描述的“路权模糊”的状况。

 

    那么,何以合理配置资源?当然,交通资源不是苹果,不能一人切一块,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而是公交车、行人、骑自行车的人、驾驶员之间达到一种完美的生态平衡,都能够发挥各自最大的效能。有些路段是属于汽车的,比如高速公路;有些路段是属于行人的,比如人行步道,包括校园里的道路。即使汽车时代,一个城市也不能完全向机动车倾斜,一台轿车最多只能运送5个人,包括司机本人,长度比轿车只大一两倍、宽度不相上下的公交车,却可以运送几十人,所以,应大力提倡公交优先。许多拥堵现象的出现,恰恰是向机动车倾斜太多造成的。这是交通资源的滥用。

 

    交通资源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收环境税、道路拥堵费等,也许是一种不得不采用的下策,对车主确实有一些苛刻,一方面,机动车污染环境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看这些钱怎么个用法,用在改善交通环境,丰富、完善交通资源,就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当然了,怎么个收法,收多少是一个复杂、值得认真商榷的事情。收环境税、道路拥堵费等,如果这些费用用得恰当,至少可丰富交通资源。

 

    其实,驾驶员、行人、骑自行车人、公交车乘客,这些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开了车,别的交通工具就“闲置”不用了,因此,维护一个良好的交通生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有益。

 

    最后要说的是,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少“管”多“疏”、多利用市场标杆应成为一项基本原则。人出行,一般要考虑综合成本,包括金钱、时间成本等,快捷的公共交通,相信会使许多人放弃开车的想法,甚至车子都不用买了,用不着人为地去“管”,去苛以重税调节。反之,假若公共交通不畅,许多家庭紧衣缩食也想弄台车开。总之,降低公共交通出行成本,包括最重要的时间成本,乘车人自然就会多起来。

 

    城市交通拥堵,车多了不是借口,如何破解拥堵这个方程,也在考验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

                               (蓝畔)(独家供稿新浪,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