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否具有未来性是需要检验的。我这里讲的“检验”,是指非“实践检验”,虽然“实践”也具有“检验”的性质与意义,但不能不说,“实践”只有“检验”历史的作用而没有“检验”未来的作用也。这是因为,“未来”尚未发生,是无法用“实践检验”的。那么,我们该用什么去“检验未来”?笔者以为,只能用规律、原理、空间。因为规律、原理和空间先于经济未来就已经客观存在。也正由于如此,笔者才说,所谓“事先诸葛亮”是“事先”掌握了客观经济规律、客观经济原理和客观经济空间的人。我们如何用规律、原理、空间去“检验未来”?规律、原理、空间真能“检验未来”吗?
01·首先须搞清楚“用实践是检验不了真理”的问题
笔者经研究发现,由于时间是由历史和未来两部分构成,而压根就不存在现在(现在属于历史范畴),所以用不具有未来性而只有历史性的“实践”是无论如何也检验不了未来的。这样也就决定了用“实践检验不了真理”或者说用“实践检验不了原理”,因为“真理”或“原理”在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实践”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谓“理在事先”的意思也。也就是说,由于“理在事先”,所以用“实践检验”不了“真理”或“原理”。事实上是,“实践”不仅“检验”不了“真理”或“原理”, “真理”或“原理”反而有“检验实践”的性质与意义,当然是因为“事先存在”了。
而事实上是,由于任何形式与意义上的“实践”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分的正确,所以用“实践”去“检验真理”或用“实践”去“检验原理”也就变成了一种不符合科学的东西。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就算“实践”是百分之百地正确,那也不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者说“实践是检验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压根就没有或者说压根就不具有“检验真理”或“检验原理”的“标准”性质与意义,也就不要说“唯一”了。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作用与意义定多也只有“证明真理”或“证明原理”的作用与意义也。诚然,这是一个必须得首先把它整明白、搞清楚的。
为什么首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不能“事先”就把它搞清楚、整明白的话,管理者就无法做一个“事先诸葛亮”,而只能被动地去做一个“事后诸葛亮”了。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当一个事物的运动或者说“实践”都已经完成了以后人们才能了解、知道、确认某一事物的是非与曲直时,还有做一个“事先诸葛亮”的可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了。也正由于如此,我们才有把“实践检验不了解真理”或“实践检验不了原理”的问题“事先”搞清楚、整明白的必要。
02·其次需要搞清楚“用规律、原理、空间可检验未来”
在上述我们一起讨论了“规律指向未来”和“理在事先”的问题,下面我们需要再了解一下“用规律、原理、空间可检验实践”和“可检验未来”的问题。什么意思?就是说,由于规律、原理、空间“事先存在”,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事先”就了解、掌握了规律、原理和“事先”了解、掌握了经济事物、物质在空间上分布状态的话,那我们也就自然能够用规律、原理、空间去“检验经济未来”了。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凡是具有未来性质的事物和物质一定能满足上述条件。
在经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法确认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未来性的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以为,问题就出在我们尚不了解、掌握这一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原理、空间。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事先了解、掌握了这一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原理、空间,那也就自然能够确认某一经济事物是否具有未来性了。而在上述,笔者之所以要阐述“实践检验不了真理”或“检验不了原理”的问题,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说明不能“用实践检验不了未来”。
用什么能“检验未来”呢?当然是规律、原理。因为“理”不仅“事先”存在,“理”同样也存在于“事中”和“事后”。为什么会有“事后才明白”现象?显然是因为“事后”人们才把“其中”的道理搞清楚、整明白,正由于如此,笔者才说,所谓“事后诸葛亮”就是“事后才把道理整明白、搞清楚的人”。于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规律、原理为什么既能够“检验历史”又能够“检验未来”。我的回答是,因为规律、原理可以跨越相对意义而非绝对意义的时空。
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是怎么预测到一些未知星球、星系的?当然是根据刻普勒的三个行星运行律、原理了;我们又该用什么来预测经济事物的未来?当然也应是经济事物、物质的运动规律、运动原理了。如果要“为什么”?当然是由于物质的运动状态、运动趋势是对运动规律、运动原理的表达了。可是,大家千万不要忘了,无论是规律还是原理都必须得通过一定的空间来展示自己,否则人们将无法将某一规律、原理描述清楚。下面就让我们一切讨论一下它们的相互关系:
03·如何用规律、原理、空间去检验、认定经济未来?
毫无疑问,要想用规律、原理、空间验证未来就需要了经济规律、原理、原理之间的关系。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原理、空间不是别的,正是可以、能够检验未来的工具者也。所不同的是,这种工具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大家知道在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无形的东西,其中规律、原理就是两种。除了规律、原理之外,我们还知道程序、秩序和时间、空间也都是无形的。那么,认识上述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于认识、了解、求证、验证未来的意义何在?
(01)经济空间是对经济原理的检验
所谓“经济机制是对经济规律的检验”是指,无论是经济原理还是“反经济原理”都是在表达经济空间的,而一些不能表达或充分表达空间的“原理”一定有“反原理”的性质。大家知道,无论是“行星运行定理”、“万有引力定理”还是“相对论原理”都是对星体空间关系的描述,因为物质不仅产生、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而其内部亦有“无量空间”的分布。
(02)经济原理是对经济结构的检验
所谓“经济原理是对经济结构的检验”是指,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结构都是对经济原理的表达,而不能表达经济原理的结构一定不属于经济结构而属于“反经济结构”者也。当然,在“反经济结构”的里面也隐藏着“反经济原理”。
(03)经济结构是对经济机制的检验
所谓“经济结构是对经济机制的检验”是指,我们对某种机制的认识需要通过一定的经济结构,脱离了一定的经济结构也就自然不会有什么经济机制可言。这是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机制均产生于一定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结构里;反之,一定形式与意义上的“反经济机制”也就自然产生于“反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也有正反之分?是的,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企业亏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等经济现象究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04)经济机制是对经济规律的检验
所谓“经济机制是对经济规律的检验”是指,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规律都是对经济机制的表达,如果某一经济规律不能表达经济机制时,那我们就不能把它认定为经济规律。诚然,不能表达经济机制的规律自然也就是“反规律”或“反经济规律”;诚然,不能表达经济机制的规律也就只能表达“反经济机制”,因为“反经济规律”在“反经济机制”作用下。
(05)经济规律是对经济运动的检验
所谓“经济规律是对经济运动的检验”是指,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如果某一经济事物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或是不能够为我们呈现出规律的属性,那我们就不能把它认定为是经济运动而应该把它认定为是“反经济运动”。诚然,反经济物质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但它不属于经济规律而属于“反规律”或“反经济规律”。
(06)经济运动是对经济物质的检验
所谓“经济运动是对经济物质的检验”是指,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不运动的经济物质。这样也就自然说明了,一种东西要想具有经济物质性它必须得是运动的,如果它是不运动的,那我们就不能把它称为经济物质而只能把它当作非经济物质或非物质来对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运动是检验经济物质的“唯一标准”。
(07)经济物质是对经济时间的检验
所谓“经济物质是对经济时间的检验”是指,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时间都是由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物质决定的意思,也就是说某种经济物质存在,其时间就存在;某种经济物质不再时,其时间则消失。比如,某种经济资源用完了的时候,该资源的时间属性便不再。这就如同一个人死亡了以后,一个人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的道理一样。为此,为了延长某一产品的生命,一些明智的企业家、管理者就必须得不断地去开发新产品和去创办新的企业,否则就会被别人所取代。
(08)经济时间是对经济意识的检验
所谓“经济时间是对经济意识的检验”是指,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意识都会受到时间的绝对制约,世界上压根就没有离开一定经济时间的经济意识。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同样也不会有,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客观经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反映过程,里面一定会包含着错误的认识,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客观经济世界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用什么来“检验”?当然只能用时间了,又表现为否定之否定——肯定。诚然,无论否定、肯定都需要时间。
管理者如何检验经济未来?——管理者如何做事先诸葛亮(4)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