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何以如日中天?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2005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随后,又在《百家讲坛》品评三国那段历史,他站在平民的立场,通过现代视野,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自从上了《百家讲坛》,易中天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一个“明星学者”,从一个普通的教授变成一个“超级教授”,此情形人们称为易中天现象。

易中天又被称为“学术超男”,有点像当年的《老鼠爱大米》,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当然,两者方式有所不同,《老鼠爱大米》更多是通过网络,易中天品三国更多是通过央视。显然,流行歌曲容易传播,学术知识难以普及。

 

市场制度提高易中天人气

 

易中天人气为何能如日中天?独特的讲述方式当然是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成就了他。计划经济时代,不可能出现易中天这类“学术超男”、“麻辣教授”。

在《凤姐为什么这样红?》那篇文章里,我们把到目前为止的人类经济制度分成两种,一种是以人的权力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称之为等级制度;另一种以是财产权力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称之为市场制度。

在等级制度里,极大部份领域,以个人等级指令的方式安排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等级越高地位越高,能够享受的资源越多。在此制度下,个人的时间精力主要放在如何争取更高等级上面。

在等级制度下,电视台的节目安排,各类工作人员的收入多少,基本由等级高低决定。人们没有动力构思设计各类节目,让更多的观众观看,提高节目收视率,因为收视率的高低与个人收入之间关系不大。

这种情况下,电视台也不会花尽心思推出诸如《百家讲坛》这类贴近百姓的节目。此类节目制作成本太高,别的不说,光去寻找各个主讲人,就得花费不少人力物力了。没有《百家讲坛》,易中天便不易登堂入室。

以财产权力为各类资源主要配置方式的市场经济里,企业的产品是由无数消费者喜好决定的,广大消费者用投钞票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企业产品喜好及其程度。

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各个企业会使出浑身解数,广而告之便是商家们常用的招数之一。广而告之就要找人气旺者,各类影视与文体明星往往是商家争相追逐的对象。易中天虽然不是影视明星,但是在吸引眼球这方面却是相同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台收入与员工收入很大部份来自于企业投放广告。企业投入广告数量与价格与电视台收视率密切相关。收视率高广告收入就多,收视率低广告收入就少。

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就有动力去构思栏目,安排各种节目,找寻各种专家,以提高收视率。于是贴近老百姓类型的《百家讲坛》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易中天何以如日中天? - 王兴康 - 王兴康的博客

易中天独特的讲述历史的方式——“以平民的立场,通过现代视野,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正是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于是,一个想高收视率的节目,一个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教授,便自然而然地携手走到了一起。

说了半天,电视台因易中天提高收视率,企业因高收视率投放广告,电视台工作人员因广告收入提高自己待遇,怎么好像没有易中天的份儿似的?

其实不然,易中天也可以从电视台的高收视率分得一杯羹。君不见,2006年易中天就因此获得了《新周刊》颁发的“年度新锐人物奖”,《南方人物周刊》颁发的“年度魅力人物奖”,南方电视台颁发的“学术传播贡献奖”,以及《当代中国》颁发的“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奖”。更有意思的是,《财经时报》列出一份《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易中天以800万元名列第七。

企业因电视台高收视率打广告卖产品,电视台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易中天因高收视率提高了自己的人气,因人气而带来名誉与收益,三者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市场经济下,电视台、企业与易中天良性互动,各得其所,实现了三赢,如果加上广大观众,因此收看到各种喜闻乐见的节目,便是四赢。

 

共用品成就易中天大红大紫

 

另外,易中天电视节目是用共品,也从另一个侧面提升了易天中人气与好处。

易中天在电视上品三国,你可以看,我可以看,他也可以看。这与苹果消费方式不同,一个苹果,你咬一口就少一口,如果你吃了,我就不能再吃。

经济学上把你用我无法再用的物品叫作私用品,你用不影响我用的物品叫作共用品。

私用品比如苹果,每增加一个购买使用者,就得付出一个生产成本;共用品比如易中天品三国电视节目,只需一个生产成本,就可以使广大观众观而赏之,不用再付出第二项成本。

只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使用消费者的人足够多,共用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可以摊得很薄很薄,甚至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电视成就了易中天。我们可以想像对比一下孔子。春秋战国那会儿,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收音机,没有MP3,没有MP4,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孔子想传播他的治国理念与治学成果,只能坐着马车,辗转于崎岖泥泞的小道之上,在很小的范围内“传道授业解惑”。

相对与易中天品三国的电视节目,孔子的教学方式与资源是种私用品,其生产与传播的成本极高。思想伟大如孔子者,至多也就几千弟子,易天中却能具有几千万粉丝。论人气与收入,两者不可同日可语。

市场经济里,各个产权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向着各个方向与领域探索与追求,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这就是亚当斯密“看不见手”魔力所在。

科技发展,各类传媒降低了信息传播代价,放大了信息产品共用品特性,大众在欣赏公用品的同时,也成就了公用品提供者。易中天便是此中受惠者。(201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