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国由于保护国内产业及历史问题,整车企业在华合资项目中,外资资本不能超过50%。最早实施此规定的是1994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
近两年,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外资纷纷指责这项政策,称是继《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之后,中国贸易保护的又一明证。此前,就曾有外方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对50%的合资股比提出质疑,认为50%对50%的股比降低了合资企业的投资效率。
在我们自己的这块市场,该不该有一小块“自留地”,种一点自己需要的庄稼?当然,股比限制是不是“自留地”,还有待商榷。
中国汽车应该毫无保留地向世界敞开大门,但是,得有一个前提:敞开的大门是双向的,让老大哥们进来的同时,也让我们这个小老弟稍微顺畅一点儿地走出去。正当个别跨国公司在中国赚得钵满盆满却满腹牢骚地抱怨“股比限制”的时候,中国走出国门的为数不多的一些零部件产品,在他们的国家却正在接受着莫名其妙的“搜身”,并享受着“限制通行”或者“禁止通行”的待遇……这是不公平的。
中国汽车市场的开放度,不能说不够大,这带来了繁荣,也给我们自己的配套体系带来压力,一大批独资的零部件企业落户的同时,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外方手中。一年又一年,中国汽车市场以两位数连续增长的同时,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在协作分工之中却大多承担着低利润、高消耗的工作,同时,也使我们所谓的“自留地”几乎名存实亡。
汽车这个产业有自己的特殊性,相比老牌发达国家,中国的汽车产业相对落后,事实上,中国市场这个大门不是开得不够大,而是开得有点儿急,已经给自主品牌带来不小的冲击,这是一场大人和小孩的较量。此时放开股比正中跨国公司下怀,他们有机会在中国市场,彻底赶走已经逼向墙角的自主品牌,大家可以“外”对“外”地坐在餐桌上,谈一谈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各方达到一种市场平衡,以及更进一步,希望中国的政策如何支持汽车产业……一直以来,享受着市场开放的同时,个别跨国公司却对技术进行着过分严密的封锁,这是一种狭隘行为。
回到开头的话题,门,应是双向的,一定是双向的。
不久前,由一汽-大众奥迪百万辆庆典得知这样一个消息:奥迪正全力以赴进行“全价值链国产化”……这是我们所乐见的,双方进一步融和的同时实现共赢。事实上,许多自主品牌的零部件供应商,在为大众、奥迪等跨国公司配套的同时,追随着他们走向世界,进入其全球配套体系,这对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有利,也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支持。
总之,敞开的大门应该是双向的,总有一天要放开股比,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蓝畔)(独家供稿新浪,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