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制度是个系统工程


  注:《中国卫生杂志》对参与卫生部培训的300余位全国地市级卫生局长进行了一次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相关问题的匿名问卷调查,本文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健康中国”研究组为调查结果撰写的系列评论之一。本文执笔人:王敏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硕士毕业生)。

  基本药物制度以“制度”冠名,自然不仅仅是制定一个目录,取消15%的药品加成这么简单。事实上,按照WTO最初的规定,为了保证老百姓对基本药物用得起、用得上,保证基本药物发挥应有的作用,基本药物制度应当包括从目录筛选到产供销、使用、补偿等整个流程的政策规范。然而在我国,基本药物制度试行一年来,由于生产和流通环节牵涉到大量难以撼动的利益集团,改革中难以有效撼动,国家规范、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政策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出台,最终予以推广的只剩下了药物遴选和取消药品加成两个环节。

  目前来看,药物遴选的问题应该可以进一步修正,然而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偿不到位所带来的“后遗症”却难以估量。不要说各级财政补不起,即便补得起,补偿着定义在虚高药价基础上的加成,这样的政策究竟有多少可持续性?最终受益的又是谁?同时,强行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几年前,面对乡镇卫生院濒临破产,“赤脚医生”无路求生的窘境,是新农合的大力推广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在技术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单一的基层,靠卖药为生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在加成取消而补偿不到位的情形下,基层医疗机构很难像城市大医院一般通过设备检查或新的诊疗科目获利。等到基层医疗机构再度萎缩的时候,到哪里再找一个“新农合”式的机会救活它们?

  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的初衷是为了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一个切入点便是取消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药养医情形的形成,背后更有深层次的财政投入不足、医院逐利动机膨胀等原因支撑。在整个体系的体制机制呈现扭曲状态的背景下,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大的扭曲,例如医院以设备养医,过度诊疗等等。或者有一天,我们还得再搞一个基本设备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