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关于北京机动车总量控制的说法越来越多,与和去年类似的传闻相比,多了几分“更权威”的感觉。如果真的实行“限牌”新政,那么,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广大的经销商企业,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次 “狼来了”的改革?
一、经销商的三种类型及其心态
1、汽车集团:旗下代理多个品牌,有多家4S店。有品牌互补实力,日子会越来越好。
这些汽车集团的品牌店有的全在北京,有的以北京为主向外地辐射。在此次改革中,日子相对好过,集团优势凸显,各品牌之间互补。这就像打仗一样,海陆空配合总比单兵种效果好。比如,联拓集团,旗下有奥迪、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上海大众、马自达6、马自达3等合资4S店,还有进口车店,分布在京城的东南西北,09年销量超过2万辆,维修量超过10万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群会越来越大。新政实施汽车集团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泰效应”明显。一位销售总监:“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我们都活不了了,在我们之前肯定倒下不少‘垫背’的”。
2、品牌4S店:单一品牌。活的好与差,售后服务量是关键要素。
单一品牌店也分三六九等,如果建立的年份长,客户量积累多,还可靠维修保养来维持生计。例西三环外的销售一汽奔腾4S店,全系车型价格9.88—18.99万元,虽然销售一般,但由于建店10年加之地理位置优越,每月的售后服务量大,日子过得还比较滋润。如果是建立二三年的店,客户保有量不多,又销售小众品牌,每月销量不超过40辆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3、二级经销商,销售品牌杂。靠4S店生存。
京城绝大部分二级经销商的经营模式是做中低品牌4S店的分销商,交一部分押金,从4S店内提车销售,赚点价差,根据品牌的不同,一辆车也就是二、三千元。由于二级成本较低,分布较广,销售形式灵活,成为4S店增量的“第二只脚”。对消费者在二级经销商处购车仍从出车的4S店开票和做售后服务。对4S店而言,多了销售渠道,对政府来说,提供了就业岗位。如实行新政,这批经销商是受冲击最大的群体,在北京占总量的60%,大部分集中汽车交易市场内。面对即将来的“改革”,他们无力抗衡,只能 “走一步说一步”。
二、自救措施
不论哪一种级别的汽车经销企业,都应该提前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采取必在的措施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未雨绸缪 。
1、 提高服务质量,保住售后市场份额
2004年以后,不少品牌的新车销售利润越来越薄,有专家提出“汽车销售进入了微利时代”,现实中个别车型还得“赔钱卖”。4S店在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是渐显现,保险、维修、保养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有的店利润比例已超过80%。应对措施是继续放大4S店的优势,调整员工岗位,增加店内的人性化的服务,牢牢把本店的客户留住,尽可能地吸引其他店的客户加盟,保住并扩大售后市场的份额。
2、 增加车贷比例,延长定点的服务期
做分期付款的好处不言而喻。一方面,卖一辆分期付款的车要比全款的收益多;同时,客户贷款期间车辆的维修保养肯定要在店内完成的。双重效益促使经销商越来越重视车贷业务,有的店还专设了金融部或分期部。据媒体报道,主管部门考虑将取消2011年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征收的政策,同时出台保持汽车消费稳定增长的组合式扶持政策。其中包括汽车信贷扶持政策,切实提高消费者贷款购车比例。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令小排量乘用车以外的更多消费者受益,经销商也是受益者。
3、多种经营,以客户资源为中心寻找新增长点。
汽车销售的主体是客户,销量虽然减少,但车辆使用的周期长,私家车一般能到15年。如果能运用好客户资源,把有车人群的吃穿住行的需求综合考虑,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或者说与相关企业联姻,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加收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寻求兼并,加盟大企业。
“背靠大树好乘凉”,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单枪匹刀势单力薄,不如找一个大企业一起做大做强,关键是要屏弃“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旧观念。
5、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决定着企业的成长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借此变化,经销商可针对员工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从接待礼仪、职业道德、基本技能、执行力等方面入手。加强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储蓄能量、练好内功。
本文为独家供给搜狐汽车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