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新华社和央视芮成钢
这几天,新闻界有几件事让人觉得新鲜,如沐春风。用一个当下网上时髦的说法那就是我们的新闻同仁特别“给力”。
给力一: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在评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时破天荒的用了一次网上IN语“给力”;
给力二:是新华社逆“潮流”而动质疑2010广州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狂揽19金捍卫金牌大国荣誉;
给力三:央视记者芮成钢问题直指奥巴马,使头号帝国的总统露出了仓促和尴尬。
这三件事的集中爆发反映出了一直蛰伏着的新闻界面对风起云涌的社会大转型,直面问题、不甘沉沦、肩挑正义、臧否时事的职业精神,也是一次新闻界的思想唤醒、良知复萌、职业理想重塑。
我想署名杨明的文章《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虽是出自记者之手,但亮的却是新华社的招牌,在这样的时刻抛出该文反映的是新华社作为一家独立媒体的集体见识。并不存在某些体育官员所指责的年轻记者为出名颠倒黑白、哗众取宠。反倒是我们这位官员就事论事缺乏冷静的思考,缺少高远的见识之狭隘。
金牌强国和“不唯金牌”论一文强调的是对亚洲体育大家庭未来健康发展负责任的一次提醒和反思,有助于惊醒沉睡在金牌梦中的人们正视我们国家在经济大繁荣的当下面临的问题和遭遇的挑战。看到的是在掘金揽银背景下人民整体的健康水平未得到改善的忧虑,提倡的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崇高理念,应该允许这样的文化和思想的守护者们在万民皆欢的时刻表达自己的另一种爱国忧患。拿金牌固然是一种爱国,忧患更是爱国而且是更深更远的爱国。金牌是打造不出金子般的良心的,而这样的忧患意识对一个觉醒中的民族来说却是金子般珍贵的良言。
事实上,2010年广州亚运会除了开幕式外,在体育单项竞技上的悬念和观赏性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崛起,无疑对于世界和周边国家都构成了压迫感,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的出访还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表态都在强调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维护世界和平、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等。那么在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上,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秉承、坚持这样的原则。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不把第一块金牌设为武术?是否可以考虑不把第一千块金牌炒的得那么热?是否可以考虑为像文莱这样的小国家设置一个有利于他们夺金的项目?这才是大国的胸怀和我们包容精神的体现。
明明是皇帝的新衣,大家却在一边倒的喝彩,新闻界该有人站出来唤醒。我们说新闻要保持它的责任、它的使命,要保证它的独立、客观、公正、批判精神,才能被全世界公认为第四种权力,新闻记者也才能被称为无冕之王。新华社能发出这样的一篇稿件代表了一种新闻力量、社会责任、事实判断的回归和复兴。这种不唯上、不唯下、唯事实论的新闻从业守则应该被给予喝彩。
有些人指责我们的记者为出名而颠倒黑白、哗众取宠。事实上,自己是举国办体育这样多年一贯无奈体制的受益者,老虎的屁股不能摸,谁敢提出不同意见就拿大棒抡人,这不太讲理吧。记者因坚守自己的职业原则出名有什么不对?我们要看他是因什么目的而出名?运动员拿金牌出名就是为国争光,记者捍卫事实真理就不能出名,就不叫为国争光吗?国家这个概念在有些人心中显得是如此狭隘,甚至把国与民割裂和对立起来。善良的批评和高远的见识恰恰保证我们在重大的决策上顺应民意,是有利于我们国家建构更坚实的文明基石。
同样,芮成钢在APEC峰会上向奥巴马提问一事在有些人眼里就更不贴谱了,更像哗众取宠了。把美国总统搞得那么窘迫就不怕惹出国际事件来。
芮成钢的提问恰恰是代表了中国新闻人对于美国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的一种困惑、质疑,这样高调的亮相和高水平的提问开了中国新闻记者在重大国际事务采访当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先例,是崇高的理想和职业使命感造成的一次精彩呈现,是中国新闻史上可以书写的一笔,是对无冕之王的一次完美践行。相对于国内的一些电视台拾人牙慧、在别人的精神垃圾里面取暖的一些娱乐化节目的苍白与无力,更表达出一个新闻人的思想锐度和凛然不可侵的精神风采,是对犬儒文化、被豢养着的造作“新闻”的一次蔑视。只有高度的责任与可贵的品质才能造就不朽的灵魂和钢铁般的意志,而现实当中我们这样的记者太少了。正如崔永元面对这件事情在微博中揶揄的反思,“太职业的提问就怕没有职业了”。
作为一个在新闻界打拼了二十多年的记者,我看到新华社和央视芮成钢的这两件事情,内心是欣喜若狂的,是从心里发出的一次对新闻价值回归的呼应和尊敬。我们有些领导开口闭口就讲舆论监督,真正监督到自己那里就恼羞成怒,立马给你上纲上线,大有“挑战我的权威就是挑战党和国家的权威”的架势,完全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民意之上。
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情怀是不需要点击量和收视率助威的,人民心中对真实性期待的信心在一天天陡增,给力新华社,给力央视芮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