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铁对城市布局的重新调整,及城乡间的协调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核心城区的人口必然减少,沿线城市人口必将增多。商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发展的,商流跟人流而动,因此,上海商业必须未雨绸缪。
一.上海商业要布局高铁沿线城市,特别要发展有潜质的中小城镇。它们以高铁为发展契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现代化的步伐,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工作。同时导入大城市人口,到低生活区寻找合适的工作和生活,从而影响上海的基础购买力。根据长三角十六城市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为17397亿,上海为4537亿仅占26%,其中沿线城市有9座,占有很大份额。此外,长三角还有58个县级城市有的如昆山、海宁等均在沿线上,其他城市也离线不远,它们都大有发展潜力。上海商业只有走出去在各地布局,才能在高铁时代获得商机做大做强。
二.商业在扩大外延的同时,要调整结构增强内生力。上海因高铁和迪士尼将成为人们商务和旅游的目的地。随着人流的涌入上海,上海商业要提高能级,引入世界顶级品牌,成为时尚之都。上海不仅有奢侈品,还要有高、中档俱全的商品,更不能忽视抵挡商品。形成几个有规模的高档商品地区,还要开辟几个吸引全国厂商乐于前来的低档商品购物市场,形成人气旺盛的购物之都,成为全国价格洼地,顾客的购物目的地,购物旅游都是冲着低价而来的。上海急需规划和调整,克服商业物业经营的不良态度,无序、无度的同质化扩张,真正把上海打造成商品齐全、购物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购物天堂。
三.上海要搭建各种市场平台,为世界为全国服务。上海商业要做大做强,关键还在于抓好批发,大宗商品的交易上。零售看似繁荣不可或缺,但就其交易金额而言还是不大的。据统计“十一五”期末,全市18700多个连锁网点销售额为2200亿,电子商务因有批有零可达4000亿,全市1100多家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交易额多达5610亿元。这组数字反映了上海商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应在批发,出路在市场。上海要借高铁时代的契机,谋划批发贸易和大宗商品交易的市场发展,组建和完善要素市场,加强实体和虚拟市场的建设力度,这样才能借高铁之力充分发挥上海对全国的辐射力。
高铁从上海到杭州才刚开始,反映价格过高,但随着政府提高对劳动者在国民生产中的收入分配比例,百姓对高铁的价格问题将会如同上海地铁开始时一样从嫌贵到挤翻天。
上海从海运中起家,从铁路中崛起,必将从高铁中发展,上海商业一定会更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