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错字联想到网络监督


由一个错字联想到网络监督

 

前一篇博文“谁造成了梁启超的英年早逝”中,引用了费慰梅女士对于梁任公死因的独家说法,在录入原文时,将“同侪”(chai音拆)错打成“同济”,这是两个读音、注解完全不同的字。于是,遭到了几位网友搂头盖脸的板砖,实不相瞒之前我确实不知这个字的读音,因此造成了贻笑方家的窘迫,反映了本人学养不扎实遮掩不住的马脚。知之为知之吗,闻过则喜,不矫饰、不辩解,立即修正。

通过这件事让我想到自己的知识半生不熟、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太多,水泡发的东西太多,使劲一拧剩下的干货不多,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想来惭愧。网络的公平、开放、共享的优势显示了强大的鉴别力,你强颜欢笑、滥竽充数立马就让你好看,我已领教过不少回了。有时转念又一想,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别太跟自己过不去,也就很快释然了。

经常在网上下地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你所表达的观点、情绪、评判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就有人跟你夹枪带棒,赤膊上阵、屎尿漫天的叫阵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你也大可以充耳不闻,一如既往,谁也不能把你怎样。至今为止我也没有见识哪件事、哪个人物赢得了全天下劳苦网民的一致赞许。除非你不上网,否则就避免不了被别人评头品足。

有好心的朋友劝说,你可以把评论栏隐去。我说这不行,一是你背离了网络开放、共享的精神;二是违背了我上网写博的初衷,为此,不但不隐,也不删,还特别留心那些板砖拍的山响的暴力言论,暴力的帖子有两种:一种是潜水者的暴力言论;一种是实名者的暴力言论。那些敢于拍的汹涌澎湃、合辙押韵、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的实名帖子我是照单全收,洗耳恭听,有时还要照葫芦画瓢的学几招,没准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那些满嘴喷粪、随地撒尿的隐匿者,我也只能听之任之,权且把他们当成脏口的鸟儿。

我想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作为当下最为活跃的新生事物自有它存在的必然,大可以明目张胆的尽情享用,不必疑神疑鬼,偷偷摸摸跟做贼似的。善良的人们都喜欢晒太阳,现在是乾坤大腾挪在网上晒,多是为了获得光明、友善、和美好的表达。阳光太强了会灼伤人,网络也一样能把人晒脱皮。脸皮薄的人,自尊自爱也自怜;脸皮厚的有主张有实力也有底气,一个是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一个是真金不怕火,百炼钢成绕指柔。大家自成风格,尽显风流。对于网上的匿名攻击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能被骂也是对社会有益的事,那么多的怨气和瘴气借助对你的谩骂发泄了出来,本身就是对自己、社会的解脱,算是免费社会减灾活动,否则憋得时间长了,伤及五脏六腑是小,放出来危害社会那就是群体事件了。

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昨天,看新浪上有一个网调说有部分官员患上了严重的网络恐惧症,尤以处级干部患病比率为最,大约有六成,实在病得不轻。这个调查还是抓得很准,让人看到了目前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也看到网络存在对一部分人生存带来的挑战。

承认自己在网上写了一个错别字是不大会得网络恐惧症的,作为一种病灶,自然有病因,病因不外乎:一是,真的做了见不得光的事,怕早晚有那么一天;二是,神经性的胆小怕事,心理有问题;三是,怕给家人、朋友惹麻烦,低调处世、息事宁人;四是,有大局观、责任意识,怕泄露机密给国家、地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第四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中国一个处级干部知道的差不多地球人都知道。当下,我们有些官员一辈子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完人,内心的目地也是路人皆知的,网上发现一丁点不利于自己的蛛丝马迹,立刻神经紧张、汗流不止,也有恼羞成怒的,急忙四处寻人以最快的方式将其删除,因此,雇人删帖迅速成为一种活力四射的新兴行业,霎时成就了一部分人的生意经。有些人在这样一个全民开放的时代只希望别人开放,而自己不开放,只愿意享受网上免费的这门那门的,自己的的小门连个缝都不留。总希望留给世人一个正面形象,做足了表面工程,殊不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像本文开始提到的,有一个错字算不了什么,闻过则喜,及时改正就得了,如果连承认一个错字的勇气都没有,谁还相信你能挽狂澜于既倒。

记得以前没有网络的社会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坦诚相见,直指问题,把问题化解在当面,就少了许多摩擦与锋争,人也活得清爽了起来。现在有了网络,一些人当面不说网上乱说,说的天花乱坠,耸人听闻,谁也不负责,网络的娱乐性增强了,点击率提高了,可信度却下降了。这是网络监督需要改进的。

对于网上事出有因的拍砖,应该虚心接受,仔细分辨,从善如流,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