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中国农村有个传统说法,叫做一家人开门就有七件事必须要准备好,亦即柴、米、油、盐、酱、醋、茶。
而在现代城市管理上,也有七件主要的事,叫做人、楼、路、车、水、电、气。这七个要素如果综合协调不好,这会使你觉得生活的这个城市好像不像个城市了。试想一想:若你在城市里一出门,满街上到处是人和楼,街道上到处是车,但你要乘车却又乘不上车,你开着车又总是向前一步一挪地如蜗牛般地前行,有时真还不如步行快,一不小心,你的车就像开进了一个停车场,前是车,后是车,左是车,右是车,前进不得,后退不得;走不多远,就见一处道路上已经开肠破肚,不是在水管被建筑施工者碾破了正在翻水抢修,就是光纤与供电电缆正在扩容,再就是煤气管道破裂了正在修复。。。。。。你想想,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与工作,你能够做到心不烦吗?
一个城市的繁荣也许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有人不期来到一个水路方便的地方,觉得这个地方不错,有水可用,通舟楫方便,不仅适宜居住,甚至还可成为一个码头;于是乎,先来趟路者则安营扎寨,开始抢占好的地理位置建房置宅,当然肯定会留条路,但当时留的路可能只是条人行路;这个地方的人多了,交往范围开始扩大,靠走路已不方便,则开始有了车,有了车,路就要宽一些,于是乎,老房子开始要拆迁,路面要拓宽;后来社会进步了,先是电灯电话,后是光纤电缆,再是管道煤气。。。。。。早先这些附属设施均是露在路边的电杆上,但由于其既有碍观瞻,也占着宝贵的空间,于是人们即开始将其移入地下,这就自然要开挖地面,要修电槽,要埋管道;时间长了,市中心的人与房屋多了,需要供应电流的容量大了,原有的设计过时了,于是,电缆要加粗、管道要加粗,原有的设施又要更新了。。。。。。再后来,路面交通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了,人们开始建设高架桥、开始建设立交桥、开始将交通干线转入地下,人们开始在地下打遂道、修建地铁。。。。。。。再往后来,设计的地铁通行能力可能又小了,地铁又要扩建了。。。。。。如此往复下去,这个城市的建设就不知何时可以休了?
能否避免这种因人——屋——路——车——水——电——气——人的循环所导致的城市建设病,是现代城市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如果说,几十年前,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面临这样问题还不明显,那么,今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已经相当相当地紧迫,要解决这个市民怨声载道的问题,实际上最需要抓的有两件事:一是规划者的战略眼光;二是规划时的系统观念。要不然,下述情况就会循环往复:人多了,要建房,要增加交通工具;车多了,路面拥挤,出现堵车,就要扩建路,就要拆楼;路修宽了,买车的人就更多了,慢慢地,原来拓宽的路又满足不了需要了,堵车又出现了,就要又扩建路,就要又拆楼;人多了,就要增加供电电容、要将网络增容,要将煤气输送管道增容,线网又要入地,又要将修好的路面挖开,又将建好的人行道挖开,又要将路旁的绿化带毁掉,又要将已经成活的树木移裁。。。。。。有限有国家财政收入,不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一年花在这上面的冤枉钱不知有多少!
如果不加强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就会不断地在因人、楼、路、车、水、电、气等系统的不断完善之中,而给城市生活的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不便。
更加最要命的是,你不知道,它的尽头在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