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摇滚


喜欢摇滚乐的人,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我怎么会喜欢摇滚呢?这是不太能正确回答的问题。对于一个热爱民歌的小青年,本就已经有些意外了,热爱民歌又喜欢摇滚的小青年,更是有些让人费解。

没有摇滚乐迷的执着与癫狂,也没有民歌迷的保守与自负,于我更多地是出于对此种音乐类型的单纯喜欢。音乐厅交响乐伴奏下天籁般的人声与露天场地里电子乐器迸发的啸叫和歌手的嘶吼,尽管两者差异巨大,但在我的生命体征里,是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共存的。在我的碟包内,多元的音乐类型互不干预,甚至于彼此友好,俨然一派多元文化共生的和谐局面。

但我不懂民歌,更不懂摇滚,单纯的喜欢尚未上升到痴迷的地步。尽管我很想走进不同领域的多彩世界,但始终未有这样的心情或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因此,关于民歌和摇滚的一切,我都是浅薄的。随性而为,这是我对于音乐的态度,不给自己过多的标签,或许我能在音乐的世界里更自由。

我喜欢现场演唱,喜欢听音响里传送出的真实人声,或低唱浅吟,或高亢嘹亮,或丝滑圆润,或歇斯底里,从人身体里发出的声音绝对可以摄入灵魂。但限于条件所限,在没有HIFI的生活中,在尚且无法达到把听音乐会当成习惯的生活中,在跟伪歌迷一样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能真正对人声细致入微的进行品鉴。通过垃圾般的汽车音响,听录音棚加工后的CD,连自己都觉得是在对音乐进行亵渎。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我还是只能这样亵渎下去。偶有几张喜爱的音乐会CD或摇滚乐现场CD,聊以慰藉也就罢了。但资源又不多,摇滚乐还尚且可以通过很多地下途径获取,民歌就更难了。能举办几场像模像样音乐会的人本来就少,有实力制作成高端CD产品并发行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东南大学门口有一家卖国外正版音乐的小店,老板算得上是内行人士,对国外尤其是欧美音乐基本可算了如指掌。我是几乎不听欧美音乐的,估计是自己对英语的抵触情绪吧,总不愿接触这些用英语或者我听不懂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尽管都说音乐无国界,但我实在是有些心理障碍。但不知哪条神经动了一动,竟然走进这家小店,并叫老板主动跟我推荐起来。尽管老板嘴里迸出来的一个个名字我听来如同天书,拿出来的一张张CD我完全陌生,但我还是很欣喜地买了几张老板推荐的经典作品,尝试能否激起一点对欧美音乐的兴趣,如若不能,留作纪念也还不错。

(窜到舞台背后,雨始终为停,江边上有些让人饥寒交迫)

在网络上对国内的摇滚音乐节尚且有些粗浅的认知,但从未亲身参与。尽管成都这样的活动并不少,但总没给自己一个恰当的机会。这次在南京偶然路过1912,看到南京国际音乐节的招贴,竟然来了兴致。

(主办方明显缺乏经验,演出因舞台排水中途中断足足一个小时)

连续两天的音乐节,分两场在长江边搭起地舞台上举行。花30元钱在黄牛那儿搞到一张票,竟然神乎其神地就直接来到了后台,一直到第一场演出结束,跟一帮知名不知名的摇滚乐手也算是来了个“亲密接触”。尽管天降下雨,而且一直未能停息,南京的秋天也开始渐渐变凉,长江边上的河风伴着细雨呼啦啦地刮,主办方明显缺少组织此类活动的经验,演出因舞台排水竟然中断了一个小时。但乐迷的热情缺似乎从未降低,既然是南京首届,那么想必之前是没有的,也难怪一帮忠实的粉丝热情如此高涨。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摇滚乐的魅力,歇斯底里背后藏着的到底是些怎样的灵魂和何种的内心。一帮热情的乐迷在台下高举双手,随着音乐的节奏打着统一的手势。尽管人并不算多,但这样的氛围仍然能让你彻底的释放。人气超高的荔枝王,拥有众多粉丝的反光镜,还有压轴出场的范晓萱……一场音乐会下来,尽管站得腰酸腿疼,但却仍然兴致盎然。

(倒数第二个出场的反光镜,照片以这样的方式把三个人组合在了一起)

 

(反光镜的贝司手小田,离我很近很近哦)

最后出场的范晓萱,从未如此近距离地看一个明星,我站在舞台一侧,离她的距离不足一米,中途还有几段与歌迷超近距离的互动。我对范晓萱并不了解,除了《健康歌》还真没完整、认真的听过她的歌,因此对她并没太多好感的,但这次演出完全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她的声线,她的现场演唱水准,她对歌曲的独特处理,她的舞台感染力,她的现场感……可以说皆属一流!让我如此真切地、近距离地看到了一个实力派明星。 
 

(变色蝴蝶靠主唱的狂热赢得了很高的欢呼)

(这样的场景,是能带动每一个人的)

(来自香港的荔枝王,拥有超高的人气,乐队很疯)

(人虽不算多,但场面够HIGH

(简迷离女主音的声线很有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