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第十六讲 动静第十六


《通书》第十六讲 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要知道,周敦颐先生的《太极图说》就是从《动静第十六》延伸出来的。可以说在道教的阴阳学说里,这一章是作为经来讲的,因为《太极图说》在道教里作为经,和《道德经》《南华经》这些经拥有同等等地位。道教发展到宋代的时候,跟儒学同步,他们都是认真地虚心地悄悄地接受了佛教在南北朝和隋唐发展的成果。

这个成果包括哪些方面?一个是天台宗、华严宗的哲学思辨的能耐,这个哲学思辨极大地打开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的世界观有一个非常宏大的认知体系,这个认知体系又不流于繁琐,它很清晰很高妙。佛教的华严宗、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认知模式,现在的哲学体系包括现在的宏观微观科学,也超过不了佛教天台华严的系统;心理学这一套超过不了唯识学的系统;另外,在修行的方式上功夫上,又超过不了禅宗明心见性的功夫。在宋代儒学是这样,道教是这样。所以,道教到宋元时期的内丹、内丹术,基本上是把禅宗的明心见性拿过来,用在它的丹功上。儒家的宋明理学的正心诚意,也是用禅宗的,不管是二程的也好,程朱的也好,或者说陆王的也好,都是在禅宗上用了功夫的,包括周敦颐的《通书》的四十章,也是用了禅宗的道理。

 

我们看《动静第十六》:“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什么叫“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我们看大江东去,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永远是动的,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日月星辰永远是动的,这个是物。要想太阳不动,这个可不可能?月亮不动,星辰不动,山不动,水不动,有没有不动的东西?找不着,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都在生住异灭之中,这个是动而无静,它是物。静而无动,它也是物。什么叫静而无动,一座山,一千年,一万年,十万年,只要不地震,人不拿炸药去炸它,山永远在那。一棵树,我们不用刀斧去砍它,它也是在那儿。北京在北京的位置上,不会跑到广州来,广州在广州的位置上,不会跑到北京去,它都在它固定应该呆的位置上。所以,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具体的物体动则归动,静则归静,好像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现象。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这个就谈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动而无动,每天我们的念头来来去去的,想东想西,天上地下,中外古今,天天都在动。但是,动,又好像没有动,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心,念头来来去去,长江的浪子一样,奔流不息,你说它动吧,它又好像没有动,没有变化,它允许无穷的内容在心灵中流淌。你说它静吗?又不静。说它动又不动,说它静又不静。说它静吗?我们一打坐,哦,肚子里的内容太多了,来来去去万马奔腾,我们的精神就是这样,似动非动,似静非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个就是“神也。”我们的精神实质就是这样。我们如何把控我们的精神?把精放在一边,就是“神”了,怎么样“神”起来?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这是单一说的,从动来看,好像它又不动,从静的方面来看,它又并不处于静的上面,这个就是我们的内修功夫。我们要仔细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是动还是不动?当我们看到动的时候,我们心里有个东西在看,心与世界,与精神内容都是一分为二的。我在检查念头来来去去的时候,心里边还有个检察官在检查自己的念头。当我专注于某项事物的时候,马上就有个检察官在检查这个专注行不行。我经常说话,哎哟,这个话能不能说?心里边还有一个指挥官在指挥,这个指挥官是永远站在自己脑门心的,你说它动还是不动呢?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它不是不动不静,这个就跟禅宗里完全一样。什么叫真如?真如是动吗?真如不是动。真如是静吗?真如不是静。真如是非动非静吗?真如也不是非动非静。这样都对,但却都是戏论。“凡有言说,皆归戏论”,这个是佛教中观里的语言。

动,是我们给精神内容或状态所贴的一个标签;静,也是我们给精神内容或状态所贴的一个标签;非动非静,也是是我们给精神内容或状态所贴的一个标签。怎样理解我们心和心里的内容,就是刚才谈的能所,能是我们的主观精神,所是我们主观精神所关注的内容,这两点的关系,是一?还是二?是一,错,是二,也错,非一非二也错。这个是禅宗里的妙处,是佛教里的高明之处。它就是让你在观念里提升,超越意识分别的漩涡,真正超越出来,高明起来。不然,遇见了外边的这位善知识,那位上师,那个活佛,给你一鼓捣,哇,你脑袋又晕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具体的事务它是没有这样的境界的,没有这么神。一个石头在那,一棵树在那、一只老虎在那,仅仅是具体的认识对象,无论是什么,它就是它而已。用哲学来说,它就是个概念,就是一个符号,就是我们所感知的内容。它就是那样,有它的内涵,有它的外延。“物则不通”,只要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要它能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非不动不静”,它哪有那个能耐呢?能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非不动不静”的,只有神,只有我们的精神,是“神妙万物”的啊!如果我们的精神通过修行达到了佛法无边的境界,达到了《道德经》所说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境界,就会“神妙万物”了。那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可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生万物也可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也可以;总之一句话: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神妙万物全在其中。
怎么个“神妙万物”的呢?一万年以前,地球上有什么?有飞机大炮吗?有铁路火车吗?有电灯电话,有手机,有互联网吗?一万年以前没有这些东西。一万年以后为什么又有呢?是人心变出来的,是人的精神变出来的,人类社会的文明,都是人的精神所变出来的,这个就叫“神妙万物”。人发明了望远镜,能够深入宇宙空间,看到外太空,你看哈勃望远镜,拍的那些照片,多惊人啊。通过显微镜,能够看见肉眼完全看不见的东西,真是妙不可言。人通过物理学、化学,通过工程技术,你看创造了多么神奇的世界。以前看《西游记》,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哪有现在的宇宙飞船快呀?玉皇大帝的顺风耳千里眼,哪有现在的电视机、卫星通讯来得方便?现在的窃听器,比地藏菩萨的谛听还厉害。所以说,能“神妙万物”就是人,就是人的心,只有人的精神才能“神妙万物”。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这里边就要结合《易经》卦象来说。水,坎卦,一般人认为水是属于阴的,火才属于阳。但恰恰相反,坎是阳卦,坎不是阴卦。坎是中男之卦,是男,是阳性的,但表现的形态是阴,因为它的根是阳。上下阴爻,中间阳爻。用《易经》的道理来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是“君一而臣二”,就是阳。若“君二而臣一”,就是阴。阴阳之位要明白。“水阴根阳”是坎卦,水是阴,但是,根是阳。“火阳根阴”是离卦,离是上下是阳,中间是阴,火是纯阳之物,但是根子是阴,中间是阴爻。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了阴阳互动的道理,阴到了极点就变成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冬至,冷得不能再冷了,阴得不能再阴,但是,恰恰是那个时候,冬至一阳生。夏至的时候,哇,阳得不得了,热的不能再热了,但是,正是那个阳气最盛的时候,夏至一阴生,阴气就在最盛的阳之中产生了。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五行,金木水火土都归于阴阳。金木水火土用干支来说就很好理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但是,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也是这样的:子为阴水,丑为阴土,寅为阳木,卯为阴木,辰为阳土,辰戌都是阳土,巳为阳火,午为阴火,申为阳金,酉为阴金,亥为阳水,子为阴水。金木水火土五行里同样分阴阳,在天干地支里也有阴阳。

 

五行归阴阳,阴阳归太极。太极是什么呢?太极,整个宇宙就是太极。我们这个心也是太极。我们一念未动之前是太极,宇宙未开辟之前、未诞生之前是太极。所以看庄子《齐物论》最舒服。“有始也者”,万物,宇宙,天地的开始,有一个起点,一个开端叫“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旡也者,有未始有旡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旡也者。俄而有旡矣,而未知有旡之果孰有孰旡也。”这样的境界宏大精深,把精神的谜底都豁盘托出了。“未始有始也者”,连开始开端的时间点都还没有的时候,那个时候又有个什么呢?连提这个问题都不存在的时候,天地,时间,空间,万事万物,宇宙,还存在吗?

把时间无限推,那你想想推到什么地带?实际上,推的时候,是我在提问,我是个主体。我在提问的时候,时间就是个时间点,所以,我以前经常说,时间有没有开始?现在就是未来的起点。时间有终点,现在是过去的终点。只有这个是始终点,离开了现在,没有以前时间的起点也没有以前时间的终点。只有现在这个时间点,一方面,它是过去时间的终点,同时,它又是未来时间的起点。我们永远只有这个时间点,因为时间对我们来说是种比量,在印度来说,是种比量是种推论。我们说的时间,最简单的白天黑夜,那是地球每天自转的结果,自转一周24小时,我们把24小时等分,每小时60分钟,60等分,每分钟60秒。实际上,我们对时间根本是迷糊的,大家想想一天是个什么概念啊?有没有一天的时间概念啊?哦,太阳落下去了,要黄昏了,只是一种感觉,哪有时间啊?一年什么感觉?十年什么感觉?没有任何的感觉。唯一有感觉的就是现在的这时间点,“哦,时间还没到。”只有这么一个现在的时间点。

为什么搞禅宗的人常说“安住当下”,“守住当下”呢?现在就是一切呢?生命和精神的基点就是现在,过去过去了,抓不住了;未来方未来,谁也管不了;能安住的只有现在,能掌控的只有现在,现在就是万法的起源,一切都从这儿开始,万法归在现在中演变。

一切都在现在演变,要玩只有玩现在,修密宗的也好,修道的也好,搞科学研究也好,搞未来学的,搞历史学的,什么什么的,都离不开现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是总魔术师,一切一切,离开了现在,整个宇宙就坍塌了,就归于寂灭了。只有现在,生龙活虎地给我们表现了光辉灿烂的世界。光怪陆离的世界,都在现在中表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目中的现在,万法就在这生,就在这灭,就在这起,就在这活,现在很好玩。

现在就是太极,念头一动,是非就来了,阴阳就来了,什么什么就来了。所以,我们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这一切一切,在道学里玄之又玄,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这个时间点,我们这个精神点,“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就是这一点,这一点就是太极,离开了这一点,什么都找不到。到外边去找太极,谁也找不到。这个时间点就是道,这一点是有是无?说有吗?什么都没有。说无吗?一切明明历历的,什么都在眼前。说非空非有吗?也不是非空非有。是过去吗?又不是过去。未来吗?又不是未来。所以,这个时间点“神妙万物”。万物终始,也在这个时间点上。混兮辟兮,混沌吗?朦胧吗?还是清晰呢?无穷吗?有穷吗?都在这个时间点上去折腾去感受。

 

十万亿佛土在什么地方?现在通过天文望远镜你也看不见。但是,你通过这样的修行,它可以给你们这样的慰藉。另外,在宣传上,佛教在中国这么两千年的过程中,很多高层的知识分子进去了。道教就不一样了,尽管唐代的李世民说,我这姓李,太上老君也姓李,要立道教在三教之首,把佛家儒家放在道家之后。尽管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强力推行道教,但是道教仍然没有佛教辉煌,佛教那时候人才辈出,群星灿烂,高僧辈出,为什么?它的理论体系能吸引人:新鲜、精彩、高明。道教的理论体系,老庄的学说,知识分子也不真懂。那个时候对老庄都读得很烂熟,从先秦开始,到隋唐,都读得很烂熟,但熟知的未必是真知啊。但对佛教有个新鲜感,大量的优秀知识分子都投入研习佛教。而道教,再加上它的长生不老之术,它的外丹的学说,外丹的实践,对自己伤害很大,很多皇帝吃了它的外丹,都中毒而死了,很多贵族大臣都中毒而死,铅汞中毒,谁也跑不掉。

所以,很多清醒的人,就不愿意去修道,因而道教也修改了它的学说,不搞外丹而搞内丹。搞外丹吃不通,必须通过修内丹,内丹也是通过明心见性这样好一些。这么两千年,佛道二教的竞争中,道教老是处于下风,中国的政治力量从来就想扶持道教,从南北朝开始,就想扶持道教,但扶不上去,没办法。

佛教进入中国还有一个政治原因,在两汉的时候,它是作为道教的附庸,长生不老,把老佛爷请来当作神仙,作为祭祀的对象。南北朝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愿意去学孔夫子那一套,为什么呢,羌胡夷狄是少数民族,它不可能依靠孔夫子的东西,老庄的东西来治国,要搞点精神的东西,又没有文化,只好礼敬佛教,佛教也是老外,也是夷狄,没有政治的民族性的压力。南方的南朝的人信佛是什么原因呢?按儒家的正统,他们是来路不明,非法篡位。为什么呢?晋是篡魏,魏是篡汉,都不是合法的,来路不明,曹操曹丕篡汉,司马氏篡魏,刘裕篡晋,萧氏又篡齐,萧衍又把萧道成的齐政权改为梁了。政权来路不明,不敢用儒家的这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一套,春秋大义就觉得他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大逆不道,自己脸上也无光,对儒家的东西理不直气不壮,也就归于佛教。

另外,看到政治变动太残酷,朝不虑夕,天天都是无常。今天当皇上当大臣,明天脑袋在哪里都不知道,恐惧感很重,当时只有通过佛教来安慰。北方的政权变换很快,南方的政权变换也很快,那个时候大家都体会到了无常,真正地体会到无常。佛教是大谈无常的,于是,把老佛爷供起来以求心安,用孔夫子的那一套就是心不安了,用老庄的那一套呢,好像不解决问题,只出了一些隐士。隐士这一套呢,佛教本身是出世的学说,印度的沙门思想,出世的思想,比老庄还彻底。于是乎,这些隐士对佛教也感兴趣,隐士是高人啊,令人尊敬的。隐士一进入佛门,士大夫皇上也进入佛教,整个南北朝基本上佛化了,那个时候,儒家的声音非常微弱,道教的声音也不强大,佛教于是遥遥领先于儒道二家。

到了唐朝,尽管李世民强力推行儒家本位,以道教来抑制佛教,佛教行不通。到了武则天手里,不能用儒家啊,因儒家讲男尊女卑,那怎么行?那个时候,在《华严经》里边有“龙女成佛”的故事,而在《大云经》里又有女菩萨为转轮圣王的的预言,正好她可以为当皇帝造舆论,所以武则天大力推行佛教。唐武宗虽雷厉风行地灭佛,但灭佛第二年就死了,好像也是报应。年轻有为的唐武宗,他也是吃道教的金丹而暴亡。唐太宗那么英明的,52岁就死了,他那个身体,以前是敢跟老虎搏斗的。可惜晚年好色,每天几个女孩子陪他睡觉,身体不好,征高丽又受了点伤,精力不够,想一下恢复他的强健的体力,就吃丹药,是印度的婆罗门给的丹,吃了两三次,几天就把他弄死了,还不好说,悄悄地吃了个哑巴亏。这是佛道二教的消长,道教的确可忴。到了宋以后,道教借鉴佛儒二家基本上走入了正道。另外,历朝皇上还是害怕道教,因多造反的多是借道教之名,从黄巾起义开始,好多地方之乱都是借道教之名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