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公平是从“国强”到“民富”华丽转身的基石 刘效仁
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为期四天的会议将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发改委官员称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明报》12日刊文则称,中国正酝酿着她的第三次华丽转身。(2010-10-17山西晚报16日扬子晚报)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国家高层近期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及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突显了中央改革收入分配机制的决心。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国家富强,提倡的是大河有水小河满,而忽视了藏富于民,忽视了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满。所以,尽管“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虽然达到预定指标,但要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4万亿”计划中要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的完成进度和总量还不尽令人满意,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
从城乡看,2004~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4年每年超300元;扣除价格因素,增幅实现了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每年超6%。但同时,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008年8月29日新华网)同时应看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金融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过3倍则需要加以调控。(2007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国民贫富之间的差距,也早已超过了国际的警戒线标准。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有关人士直陈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即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现在不光是要分蛋糕,而且还要分得公平。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依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不断增加公民分配在国家经济中的比例,加大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加大对低收入弱势如体的政策惠顾力度,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当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体言之,当扩大就业和推升工资水平来提高居民收入占比;调节过高收入、提高较低收入和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建立农民多项社会保障同时,还当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安置办法,以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建立起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打破垄断以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等等。
我们高兴的看到,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财富不断积累,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较强,应该有条件、有能力在“十二五”时期逐步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今年以来各地陆续加最低工资、刑法修正案将恶意欠薪刑事化、对部分垄断行业限薪等举措,都显示上述思路已进入操作层面。但“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真正完成从“国强”到“民富”的华丽转身,显非易事,除了理论层面和规划建构,更重要的是实践层面,将规划落到实处。
http://news.163.com/10/1017/05/6J64G9F100014AED.html http://news.sohu.com/20101016/n275784519.shtml
http://news.sohu.com/20100723/n273702394.shtml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电话,05578095386办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