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恭城有中国最美乡村


广西恭城有中国最美乡村

——晚秋桂北行与思(之一)

赵 伟(浙江大学)

    1.1   去阳朔,不妨也去恭城看看

    深秋时节,原本是取道桂林而阳朔观山游水的,但却改变了行程,绕道去了临近阳朔的恭城,在那里我看到了中国最美的乡村。那里不仅有着阳朔与桂林那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美山秀水,而且有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践,那里的美表现在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美与富足,不独显现在青山绿水上,而且流露在普通乡村百姓的脸上。说老实话,近些年我也走过东部不少“著名”的“富村”,但去过之后多半的印象是,那种富裕大多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大能够按照一种路径持续下去的。这一次去恭城乡下看到的情景则不大为同,我相信每一个自大城市,自东部发达地区去过那里的人,在看了那里的乡村之后,都会有我这样一种由衷的感叹:那里隐含着中国传统乡村朴实无华的美,那里隐藏着中西部山区脱贫致富的希望。那里有一种发展模式,隐含着自上古先贤到而今文明世界的期盼,这便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求得发展。广西师大的罗知颂教授将这种发展模式称作“恭城模式”,原以为是学者的牵强附会,然而实地看了之后,不由地很赞同这一说法,且从心底里发出一种冲动,禁不住要写点什么,将我的感悟与欣欣然谈出来,一则与朋友们分享,二则想“鼓动”那些去阳朔观景散策的学人与官员,不妨也到邻居的恭城去看看。那里的美和财富增长,也期待着你我去欣赏,去鼓励。

    1.2. 恭城的乡野魅力

    此行的起因还得从暑期说起。暑期在杭州接到广西社科规划办转来的一份匿名研究成果,让我给鉴定一下,成果主题是谈扶贫的。近年此类课题看多了也看淡了,原本打算简单翻翻,给个评语交差了事。然而拿来读着读着,读出了味道,原来这个成果多半是在讲故事,讲的是广西桂林辖下一个穷县20年来脱贫致富的故事。故事吸引人的,不在于脱贫致富的成就,而在于脱贫致富方式,那种方式与我所熟悉的江浙乃至珠三角等沿海大多数地区不同!我所熟悉的江浙以及沿海大部分富裕村的脱贫致富,几乎千篇一律地靠了发展乡镇工业,也几乎千篇一律地有些盘剥外来劳工的影子。一般的情形是,本地村民数千,创办企业数十或上百,雇佣外来劳工数万,企业收益大半归了本地村民,外来劳工只拿点微薄的工资。此类富裕村,在富裕与“别墅群”的后面,隐藏着巨大的收入差距,自然也隐藏着诸多的不和谐。不仅如此,为了追求GDP数字与物质财富,还得搭上环境代价。我相信去过著名的江阴华西村的人,多少都会有这种印象的。去冬曾应江阴朋友之邀去华西村参观,一到村口便闻到一股浓重的化学品气味,登上华西村那座“放大版的古塔楼”望出去,在一大篇“美式别墅”群的尽头,点缀着不少化工厂的烟囱,好几处都在突突冒气、冒烟,想必刺人眼鼻的气味就是那里飘来的!去过浙江奉化滕头村的人也不难发现,那里虽然也在国际上被确认为生态示范村,但那座村子的主要财富,全然不是靠了农业的,而是靠了“二产”和参观的“门票收入”。而其二产,则是靠了数千外来打工者在维持的!打工者所获自然无法与当地村民相提并论。与这些全然不同,这本成果所讲的广西恭城脱贫致富方式,一不靠污染环境的工业,二不靠外来打工者,而创出了一条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的脱贫致富路径,这个路径完全围绕着一个关键词在做文章,这个关键词便是“生态”二字。成果的名称就叫《生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成果给我的印象是,那里的地方政府和老百姓,20年“咬定青山不动摇”,使一个生态恶化加资源近乎枯竭的“国家级”贫困县脱了贫,走上了资源、环境与财富增长良性循环的路子。

    我隐约地感到,这里多半有着我本人关于下一步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路径的一种判断:实现一、三产业对接。这个想法是前年在“珠三角”一贫困县调研时冒出来的。那年冬天应广东汕尾陆河县委书记之邀去那里考察,始知在珠江三角洲边缘也有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那里虽然山清水秀,奇峰秀湖,还有鲜有的含氡温泉,然而却是广东有名的贫困县。多数干部认识依然是“无工不富”,急着想发展工业。县委李书记让我给他们出主意,我在做了一番实地调研后,给全县干部做报告,提出的建议是:舍弃二产,以招揽珠三角核心地区“自驾游”为突破口,发展三产和无公害农业,实现一、三产业的“对接”。老实说,当时只是个设想,这个设想多半属于一种大势判断。尚未见到实践案例。但当看到广西的这份成果之后,我隐约地感到,这恰是我所设想的一种脱贫模式。于是便生出了要去那里实地看看的想法。过不多久,天遂人愿,广西师大罗知颂教授邀我讲学、调研。我提出想去恭城看看,他一口应承!更巧的是,那个关于生态扶贫的匿名项目,原来就是他所主持的。由此有了此次绕道恭城之行。(未完待续)

    (2010-10-16日晨写于恭城黄岭村,2010年10月17日夜改于阳朔)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