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腔火爆南粤


 

大都市里吼秦腔
马东梅
  演出结束后合影留念。
  圈中人聚会吃饭,席间也会吼两句秦腔。  (市秦腔团供图)
  秦腔团在香蜜湖文化站定期活动,吸引来不少戏迷捧场。  (市秦腔团供图)

  晶报记者 马东梅

秦腔圈

  圈事

  2010年8月25日晚8时30分,深圳大剧院音乐厅。舞台上,“戏曲情韵系舟曲”大型赈灾义演正在进行中。后台的一个化妆间内,十多位演员正在紧张地忙活着。他们有的对着镜子往脸上画油彩,有的互相帮忙穿戏服,有的对着镜子捋捋胡须、摆摆架势……化妆间内不时传来陕西方言的对话声。随着时间的推移,豫剧、黄梅戏等剧种的演员陆续回到化妆间内。这十多位演员也已装扮完毕,作为当晚演出的两个压轴节目,秦腔该上场了。

  为了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受灾群众献上爱心,市民政局、市文体旅游局主办了这场赈灾义演晚会。深圳市秦腔团作为一个业余民间团体受邀参演,并压轴演出。秦腔团的团员们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登上深圳大剧院的舞台了,只记得每一次演出前那份发自心底的兴奋与激动,不论是在专业演出场馆,还是在公园或是街头。

  有人说,有着成百上千年历史的秦腔,与年仅30岁的深圳,是不是太格格不入了?多年来长期参与和组织秦腔爱好者一起活动的潘兴战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眼中,秦腔已经渐渐融合成为深圳文化的一部分。自称“深圳老兵”的潘兴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我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喜欢秦腔,1982年作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来到了深圳。”潘兴战说,那时的深圳,一穷二白,生活很苦,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那会儿,从内地带过来的黑白电视机只能看到四五个台,但由于制式不同听不到声音。”于是,当时很多西北籍的战友们经常在茶余饭后,拉起板胡,吹起笛子,用秦腔填补生活的乐趣和异乡的孤独。“当时,人们就在竹子棚、板房、临时家属院里唱,好多西北人过来听,还有不少外省人过来凑热闹。”秦腔就这样在深圳生根发芽了。

  据另一位“资深”秦腔爱好者张阿才介绍,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唱秦腔的地点,从竹子棚、板房、临时家属院转战到进了深圳的公园。荔枝公园、洪湖公园、人民公园都曾留下秦腔爱好者的足迹。后来,这群自娱自乐的热爱秦腔的老陕,自发组织了“深圳市秦腔自乐班”,每周日下午定期活动。自乐班成立十多年来,主力团员有近百人,参与过活动的人已经数不清了。

  雷鸣是秦腔爱好者中的一名“主力队员”。他从小喜欢秦腔,擅长唱旦角,上高中和大学时,经常参加表演。在西安,是位“名票友”。现在,他经常反串一些秦腔经典名段中的女性角色。

  2000年,雷鸣辞去西安某局公务员的职务,来深打拼。起初的艰难岁月,是秦腔伴着他度过的。 “2003年自己刚创办公司时,我遇到了很多挫折,险些破产。晚上没人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租住的出租屋里吼秦腔,邻居们没有骂我,反而都说我唱得好。”雷鸣说,当时唱的大都是《断桥》、《窦娥冤》等悲情戏,虽然对事业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但至少帮助他排遣了不少郁闷。渐渐的,公司越做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大。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深圳市秦腔自乐班”的部分成员。雷鸣像漂泊的游子找到家一样,积极热心地为投入自乐班的建设中来。为了让大家唱得尽兴,他自己出资购置服装乐器乐谱,还曾经把自己的办公室贡献出来作为排练场地。2008年3月,深圳市秦腔团成立,雷鸣被推选为团长。

  秦腔团成立以来,常年坚持各种公益演出,先后排练彩妆折子戏剧目30多出,清唱近千段,足迹遍布深圳大剧院、八卦岭、洪湖公园、荔枝公园、香蜜湖等地,多次深入、社区、学校、部队、工厂为大家义务演出。现如今,秦腔自乐团长期安家在香蜜湖文化站, 每周日下午排演节目,与社区居民互动。

  现年64岁的李志荣老伯退休后来深给儿子带孩子。起初他并不太乐意来深圳,他觉得环境不熟,况且在深圳老年人没什么可玩的。但自从接触到秦腔后,他反倒不愿走了。“我喜欢秦腔,也喜欢拉二胡,现在经常跟着团里到处演出,感觉挺高兴。”李老伯说,虽然所有的演出都是义演,有时还要自己贴补些费用,但儿子儿媳对他参加秦腔自乐团很支持,还专门买了把很贵的二胡送给他。

  出生于1985年的李斌,是龙华一家电子公司的职员。虽说他年纪小,但也是秦腔团的老队员了。他唱的是须生,最拿手的是经典剧目《杀庙》中韩琦的唱段。李斌说,现如今在团里,有一半左右的人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一般都是通过网络联系的,只要不上班,大家一般都会来参与活动。他还介绍说,还有不少票友自费从惠州、东莞甚至福建、海南慕名而来参加秦腔团的活动。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指点。

  “在这里,大家找到了一种情感寄托,找到了一种生活乐趣,认识了很多朋友,也舒缓了很多压力。”作为秦腔团的团长,雷鸣认为,在深圳这样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里,秦腔成了他们这群人一个重要的心灵港湾。新、老秦腔戏迷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为秦腔带来了勃勃生机。接下来,他们准备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作一些贴近特区建设实际、反映特区建设或劳务工生活的新剧目,让秦腔在这片南国的土地上发展得更好。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晶报记者张定平摄)

  圈点

  在深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过着都市人的忙碌生活,却总在周末忙里偷闲聚在一起,或拉弦,或敲鼓,或者干脆涂上油彩穿上行头,站在舞台中央吼上两嗓子。他们当中,有退休老干部,有专业剧团出来的演员,有公司职员、高级工程师、企业老总,还有工厂保安、旅行社文员、面点王的厨师……虽然不同的人生际遇让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角色,然而,一个共同的爱好却让这群西北人走到了一起,那就是秦腔。秦腔又称乱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剧种,号称“百戏之祖”,在我国西北地区流传非常广泛。远离了西北大漠的苍凉,在南国这个繁华的都市,秦腔爱好者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吼出了别样的味道。据了解,目前,深圳的秦腔爱好者有数百人之多,深圳市秦腔团、秦之声等民间小团体都很活跃。

  圈中人

  雷鸣,34岁,陕西人,深圳市秦腔团团长。很难想象,这个来深仅仅10年的年轻人,现如今已是好几家电子公司的老总,他公司生产和代加工的汽车周边产品正销往世界各地。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地道的西北汉子,会对秦腔中的旦角情有独钟,并能演绎得入木三分。《二进宫》、《断桥》等秦腔名段,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为了秦腔,他自掏腰包拿出近10万元购买下五六十套戏服,还曾经把自己的办公室贡献出来当排练场。

圈套

  古老的秦腔在现代的都市演绎出一场别样的生活,它不仅寄托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西北人浓浓的乡音乡情,同时也渐渐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成为都市人休闲、交友的一种新方式。你不一定要会弹、会唱,只要喜欢就足够了。每周日下午2:00-6:00,秦腔团的团员们会准时出现在福田区香蜜湖文化站(福田区农林路二十四号),与社区居民以及很多慕名而来的老陕一起互动。你可以坐在台下静静地听,回味家乡的味道,可以跟身边的老乡说几句家乡话,还可以登台吼上几句,一切随你便。如果不能亲自到现场看看,你还可以登录QQ群(群号:57276292)或者登录“中国秦腔俱乐部网站”之戏迷团体“深圳市秦腔团”板块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