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也就是现在语言环境下的“宅”,似乎业已成为了人们习惯性“所谓恢复伤口”的方式,(当然,这里的“伤口”的含义仁者见仁了,呵呵)一般会认为,越是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往往会越内敛,习惯把事情和压力沉淀在心里消解。
如今,宅已然成为了一种对生活的应激,是在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人生本身就在挣扎中生存的过程,正所谓不挣扎,不成活。
宅,已然成为了一种生存,社会上的种种压抑,当动态无法消解时,静态就随之加以跟上了;
宅,已然成为了一种发泄,每天接触不同的人群,尤其是为了利益而接触人群,揣摩他们的心思,满足他们的要求,深深的加深了人际交往的恐惧;
正当年轻的我们,身为时间上的富翁,却已经不经意的宿命地开始享受“宅”自以为的优越性,甚至可能会被演绎到“凡有水井处皆有咏柳词”的程度。宅,作为上帝赋予我们的新时代印记,不知道到底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了